【2006/1/2教育桃源電子報】
發信人:彭如玉
e-mail:pjy5675@ms27.hinet.net
國家政策論壇季刊 春季號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一月
【社會安全】議題-政府財經政策的檢視
教師應該擁有完整並受憲法保障的「勞動三權」
隋杜卿
國政基金會憲政法制組兼任研究員
摘 要
「勞動三權」,一般係指團結權、集體協商權(或稱團體交涉權
)與爭議權。其具體內容為:組織工會或加入工會的「勞工團結權」
;與雇用者交涉有關勞動條件訂立勞動協約的「團體交涉權」
;勞工爭取主導地位以罷工、怠工、圍堵等各種團體行動
,對資方施壓的「團體行動權」。
教師應有「勞動團結權」與「團體交涉權」並無爭議
,就教師應否擁有「團體行動權」的部分,本文以為:
(一)團結權為勞工三權之基礎,團體交涉權乃勞工三權之核心
,而團體行動權則屬鞏固勞工三權之後盾。換言之,沒有勞動結社權
就無法行使團體交涉權;無團體交涉權,爭議權則無著力之處
;如果只有勞動結社權與交涉權,而不將爭議權合併
,工會組織將和一般聯誼性的組織沒有任何差別,便可知
「團體行動權」有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了。
(二)無論根據學術性定義:「現代意義之『勞工』
,舉凡藉提供體力性或精神思考性之勞動力而與他人締結僱傭契約關
係,以換取薪資等勞動力對價來維生者,均包含之。」
,或我國勞動基準法第二條第一項第一款對「勞工」的定義:「勞工
:謂受雇主僱用從事工作獲致工資者。」,足以證明,無論是公
、私立學校,亦無分從幼稚園到大學,所有的「老師」,只有「雇主
」的不同,但其地位與性質,實與勞動基準法第三條所列舉的
「七大行業」的受雇者,並無不同,所以當然是「勞工」無疑。
(三)排除教師的「罷工權」,不僅缺乏道德上的正當性
,亦恐與憲法第七條所揭示「人民…在法律前一律平等
」的精神抵觸而有違憲之虞。
一、背景說明
歷史的發展似乎總帶著許多的嘲諷,在我國首度政黨輪替
,由素來獨佔關懷社會弱勢團體形象的民進黨執政兩年以後
,2002年9月28日「教師節」的當天,一向無欲無爭
、而以犧牲奉獻作為社會典範的教師團體,決定為了爭取「勞動三權
」,而集結台北街頭遊行。包括陳水扁總統在內的政府官員
,雖曾釋出支持教師享有「團結權」並籌組教師會的善意,但是對
「勞動三權」中最核心的部分——「爭議權」,亦即所謂的「罷教權
」,卻抱持著保留的態度。就一般家長的態度來看,較傾向站在學生
「受教權」的立場,對教師擁有「爭議權」乙節,不是高度疑慮
,便是斷然反對。
教師應該擁有「勞動三權」嗎?顯然應該訴諸理性思辯而非直覺與情
緒。
二、「勞動三權」的意義
我國俗稱之「勞動三權」,一般係指團結權、集體協商權
(或稱團體交涉權)與爭議權。其具體內容為:組織工會或加入工會
的「勞工團結權」;與雇用者交涉有關勞動條件訂立勞動協約的
「團體交涉權」;勞工爭取主導地位以罷工、怠工、圍堵等各種團體
行動,對資方施壓的「團體行動權」。根據學者的研究
,此一勞動三權的提法,應是因襲自日本憲法第二十八條
。依日本憲法第二十八條之規定,勞動者享有團結權
、團體交涉權及其他團體行動權。就實質的權利性質而言
,日本憲法第二十八條其實只保障兩種權利,即團結權與團體行動權
,至於團體交涉權(即集體協商權)其實不過是團體行動權的例示而
已;但因此一權利極為重要,故特別予以明文列舉,以突顯其重要性
,但卻仍然不失其作為團體行動權之一的本質。
由上述可知,我國論者向來在理論上援用日本憲法所謂勞動三權時
,其實並未詳細深究此兩種權利之分類與性質,而只就日本憲法第二
十八條條文所出現之權利名稱直接抄襲,而成勞動「三」權
,嚴格言之,根本應該只是團結權與團體行動權(包括團體交涉權在
內)之勞動「二」權而已,並非三權。(黃程貫教授演講
,轉引自http://61.222.52.195/net
/bankunions/informations/11/ 03.htm )
三、教師應該擁有完整並受憲法保障的「勞動三權」
姑且不論「勞動『三』權」抑或「勞動『二』權」的學理爭議
,顯然教師應有「勞動團結權」與「團體交涉權」,顯然並無爭議
,所以我人僅需就教師應否擁有「團體行動權」的部分加以探討即可
。
(一)「團體行動權」的重要性。
「勞動團結權」係指勞工有組織「工會」團體的權利
,而依照英國學者衛博夫婦(Sidney and Beatrice Webb)在1894年對於工會所下的定義,是指
「一個工資賺取者持續性的結社,其目的是維持或改進工資賺取者工
作生活的狀況。」。工會通常採用兩個方法去促成其目標的達成
,一是集體協商(collective bargaining),另一則是政治行動(political
action)。
所謂集體協商的制度,就是工會作為集體協商的代理人
,代表工會會員與雇主協商工時、工資等僱用條件,爭取會員最大的
福利。而政治行動,則是透過贊助政治候選人,支持與協助親勞工的
人士進入議會或政府機構,進而制定有利勞工的政策和立法
,促進勞工的經濟福利與社會地位。(http://dedu.cc.ccu.edu.tw:8888
/Spring99/990604/text.html)但是政治行動對無錢、無權又無勢的弱勢勞工團體而言
,並非最佳的選擇,相對而言,以罷工權為核心所展開的團體行動權
,才是勞工保障權益的自主性工具。
我們可以這樣說,團結權為勞工三權之基礎,團體交涉權乃勞工三權
之核心,而團體行動權則屬鞏固勞工三權之後盾。(廖又生,
〈圖書館行政法個案:臺灣圖書館事業幕後的大功臣〉,http:
//www.ncltb.edu.tw /p5-3/pb5-301.htm)換言之,沒有勞動結社權就無法行使團體交涉權;無團體交涉權
,爭議權則無著力之處;如果只有勞動結社權與交涉權
,而不將爭議權合併,工會組織將和一般聯誼性的組織沒有任何差別
,便可知「團體行動權」有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了。
(二)「教師」是否為「勞工」?
反對老師擁有「團體行動權」的第一個理由,就是老師並非「勞工」
,這一觀點從日前「私立教育事業協會」發表聲明指出:
「教師不能又要勞基法保障的勞動三權,又要教師法及公務員的保障
與福利。」便可得知。
但是教師果真非屬勞工嗎?如果從中國傳統「天地君親師
」的觀點來看,教師已被列為「倫理」的範疇,所以「有酒食先生撰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之說,皆為立基於「倫理」的價值取向
,老師自然在社會上也獲得特別的尊敬與崇高的地位
,當然不能被視為與「士農工商」為伍的「職業」定位。可是
,隨著台灣社會現代化的發展,不要說任何人皆可以為「師」,如
「律師」、「醫師」、「美容師」、「股市分析師」等,已經淪為
「職業」的一種稱謂,而不再具備特殊的意涵,即便是在「正規學校
」任教的老師,所受到的尊敬與崇隆,也是江河日下
,君不見因管教學生而被家長控告,甚至背負刑責與民事賠償責任的
案例。
讓我們再看看什麼是「勞工」的定義,根據學者的學術性見解:
「現代意義之『勞工』,舉凡藉提供體力性或精神思考性之勞動力而
與他人締結僱傭契約關係,以換取薪資等勞動力對價來維生者
,均包含之。」,而我國勞動基準法第二條第一項第一款對「勞工
」的定義為:「勞工:謂受雇主僱用從事工作獲致工資者。」
,兩者均足以證明,無論是公、私立學校,亦無分從幼稚園到大學
,所有的「老師」,只有「雇主」的不同,但其地位與性質
,實與勞動基準法第三條所列舉的「七大行業」的受雇者,並無不同
,所以當然是「勞工」無疑。
(三)教師是「特殊」勞工嗎,所以應該限制「團體行動權」。
學者又指出:「將教師定位為勞工,只是說明具有特殊性
,為特殊性勞工,就如同軍人、警察、法官同樣都是公務員
,他們屬於特殊類型公務員。…是否應賦與教師享有勞動三權
,按憲法及大法官解釋意旨既肯認教師不因其工作或職業不同而否定
其為基本權利主體,因而教師和一般人民皆有集會、結社與社會勞動
三權等。然而教師為教師權益而組成的教師團體,行使團體締約
、交涉或行動權之目的與手段,原則上不能有損受教者之權益
,亦即學生學習權,因為學生學習權本身亦是社會權之一環
,同為憲法保障。」簡單的說,因為教師的工作具有「公益性」
,所以「教師在勞動三權,三個層次來看『團結權』、『交涉權
』皆可賦與,至於罷課權限,可以分階段實施,縱使實施也必須經過
一定程序後,如調解、仲裁後為最後手段,而不是動輒恣意為之。」
(董保城,〈法理審度教師勞動三權〉,中央日報,2002年9月
28日,第3版。)
前述主張既難以服眾便難謂妥當,析理如下:
1.教師的工作具有公益性屬實,但試問在今天這個現代化的社會中,哪一種「職業」不具有公益性
?製造業的勞工罷工,造成商品生產的減少,難道不會對消費者
、特別是對那些已經建立品牌忠誠的消費者有嚴重的影響嗎
?就算是勞基法所列舉可以採取罷工措施的七大行業中,「運輸業」
、也包含「大眾運輸業」,他們的工作成果不也是具有公益性嗎
?除非我們也同樣禁止「各行各業」罷工,否則排除教師的「罷工權
」,不僅缺乏道德上的正當性,即使工會法第四條明文規定:
「各級政府行政及教育事業、軍火工業之員工,不得組織工會」
,都有與憲法第七條所揭示的「人民…在法律前一律平等
」抵觸而違憲之虞。
2.社會上似乎有不少人士視教師擁有罷工權為洪水猛獸,否則就不會有「分階段實施、而不是動輒恣意為之」的疑慮了
。這絕對是對教師存有高度的不信任感,才會有這樣的推理
。如果我們對教師如此的不信任,認為一旦教師有了勞動三權
,就會不顧學生的受教權而恣意罷課,恐怕全是憑空想像的論調
,試觀我國實施勞動基準法賦予勞工有罷工權後,迄今是否讓國人有
「勞工恣意罷工」的印象?如果連「勞工」都不會恣意罷工
,如何論證「老師」必然恣意罷課?
3.亦有不少社會人士指稱:「以目前之社會階層與待遇,教師係屬中上階層,尤其公立學校的教
師,擁有國家保障的法定權益。因此師道尊嚴是建立在『社會價值
』與『教育專業』的良性互動上,惟有教育品質不斷的提升與教育專
業的發揮,教育工作者才能獲得社會大眾的肯定,並確立師道尊嚴的
歷久不衰。」固難謂不當,但卻為見樹不見林之見。
公立學校教師保障較高是實,但我國教育體系中私立學校教師的比例
仍然相當可觀。當然私立學校中也不乏給予老師高度尊重與優渥待遇
者,但絕大部分私立學校,對待老師的態度或作為甚至比勞工還不如
,只舉一個公開的秘密,許多私立學校要求受聘的老師要負擔
「招生的配額」,請問「合理」嗎?不合理。沒有「團體行動權」
,教師只能選擇「被迫接受」或是「辭職而去」。我們怎麼可以
「以公害私」?況且,如果公立學校的保障足夠,罷教權對他們而言
就是一個「備而不用」的權利而已,有什麼好怕得到了「因噎廢食
」的地步。
(四)教師不可擁有「團體行動權」的誤導
有論者以德國為例指出:「由於公立學校教師具公務員身份
,依德國法制,公務員可以組工會,但不得罷工,因而教師罷教是違
反忠誠義務,將遭受公務員懲戒法相關規定的處罰。」不但引喻不類
(德國並無私立學校),同時也故意漠視其他民主國家的範例。
誠然,世界各國對於公教人員工會組織的權利行使大都會有較嚴格的
規範,但實際的情況是,美國大部分州法律雖不支持教師行使罷工權
,但設有爭議的仲裁處理程序;英國及日本不但明文保障公務員及教
師等人員「勞動三權」,並鼓勵公務人員利用勞動三權作為與政府協
商的管道,以減少彼此之歧見。(徐國淦,〈他山之石
美、日都有大型教師工會〉,聯合報,2002年9月29日
,第31版)反觀我國的民進黨政府執政以來,政商關係水乳交融的
程度,較國民黨執政後期,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攤開國政顧問團的
名單一看便心知肚明了,對(公務員與)教師只有以「舊官僚」、
「既得利益者」、「反改革」等民粹式語言,一眛的打壓與醜化而已
。教師不爭勞動三權,豈不坐以待斃?
四、結論
民進黨在1994年6月25日推動的第二次台灣人民制憲會議中
,通過了「台灣共和國憲法草案」,其中第27條明訂:
「各種勞動者享有團結權、團體協商權、勞動爭議權
、參與決定權及其他團體行動權。任何限制或剝奪勞動者前述權利或
具有此等意圖之措施,應屬違法。勞動者前述權利在任何情況下
,除非經勞方同意或法院裁決,均不得以維護公共利益
、社會秩序為由,而強制限制或剝奪之。」今天一躍成為執政黨的民
進黨政府,大概早就忘記了他們曾有的理想。所以,贊成教師擁有
「團結權」、「協商權」,卻對「團體行動權」採取保留或反對態度
的論者,包括教育部黃榮村部長以及其他的政府官員,絕對是
「偽善者」。
誠如有識者指出的,假如教師沒有團結權、爭議權、協商權
,將無法面對日益惡化的教育政策,以及不斷下降的勞動條件
,也意味著台灣的教育將不斷向下沈淪。事實上,學生受教權和教師
勞動三權,不僅絕不矛盾,反而是相輔相成的。只有當教師享有充份
人權、享有人的尊嚴,才能教出人格健全、全面發展的學生
。政府剝奪教師人權,是因為他們從來不真正重視學生人權
,是因為現有體制的教育只想把學生教成奴才,教成為有技能的
、逆來順受的廉價勞工。(http://linkage.ngo.org.tw
/statement/statement020925.htm)
因此,我們不但應該支持教師擁有完整並受憲法保障的勞動三權
,更應該呼籲家長、學生與教師站在同一陣線,共同為建立良好的教
育環境而努力,這不只是狹隘地要求保障老師權益的訴求
,更是維護千萬學子受教權的積極作為。◎
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16號
16 HangChow South Road, Sec.1, Taipei 100, Taiwan, R.O.C.
Tel:886-2-2343-3399
Fax:886-2-2343-3357
Email:npf@npf.org.tw
※
歡迎推廣訂閱:
※
桃園縣教師會
網站:http://www.tyt.org.tw/
會址:320桃園縣中壢市元化路149號之1﹝2樓﹞
電話:03-2804662、03-2804665
傳真:03-280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