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5教育桃源電子報】
發信人:彭如玉 e-mail:pjy5675@ms27.hinet.net
其實,我們是勞工---紀錄片工會成立
■苦勞論壇2006/12/24
◎作者:黃詩凱(苦勞網特約記者)
在本地電影工業長期不振脈絡下,近年因為傳播科技的變革,拍紀錄片的進入門檻大幅降低,愈來愈多人拿起攝影機,拍紀錄片。不過,紀錄片工作者或導演,部分連勞健保都沒有,遑論承擔工作風險。
「紀錄片這個可能的新興產業,卻是由一群無任何勞動保障的勞動者努力建構,說來荒唐,卻是事實」。曾執導多支劇情片和紀錄片的楊力州,一語道破本地紀錄片工作者勞動現況。
今年9月9日,台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正式成立,發起人之一的楊力州說,成立工會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是勞工。他提到之前去美國拍片,因為911事件甫發生,大型攝影器材不能入境,被迫在當地租用攝影機和攝影師,在殺價過程中得知,當地攝影師幾乎都加入工會,若私下接受低於公定價格的薪酬,會被解除會員資格,「剎那之間,我覺得對啊,這樣才對,避免個別工作者被迫接受不合理的勞動契約」。
另外,在拍攝好萊塢出資的電影《雙瞳》時,楊力州親眼看見影星大衛•摩斯(David Morse),人在台灣拍片,卻主動響應當時美國演藝人員串連罷工,自動停止工作一天,給他很大震憾,原來「團結才有力量」。
因此,楊力州結合部分志同道合的朋友,包括《無米樂》導演顏蘭權、《那一天我丟了飯碗》導演廖德明等人,共同籌組紀錄片工會。
顏蘭權在工會理監事選舉公報中表示,台灣近年紀錄片蓬勃發展,誕生數百部優質紀錄片,多數觀眾或政府官員,坐在螢(銀)幕前為影片鼓掌,讚美紀錄片工作者的熱誠與刻苦耐勞,卻忽略這群「影像工人」,也希望擁有「正常人」的經濟能力、基本保障。
顏蘭權估計,本地紀錄片10部中,約有7到8部經費不足,期待透過工會成立,消弭「紀錄片工人」三餐不繼的「偉大形象」,讓我們擁有一般人最基本的經濟能力,安心且專心投入紀錄片工作。同時,他也認為紀錄片製作費,應含括工作人員合理的生活費用,或請出資及補助單位,釋放合理著作財產權給紀錄片工作人員。
楊力州說,工會成立後第一項工作,即是提供獨立工作會員勞保健保,目前已經有20位會員完成申請,接下來工會希望擬出一份定型化契約,至少在接受國藝會、公視等公部門委託案時,能讓獨立紀錄片工作者有所依循。
「第一個傳真進來要加入的是林強」,楊力州說,現有52個會員,部分純粹是因認同工會理念選擇支持如《翻滾吧男孩》導演林育賢。至於財務狀況,廖德明說,目前工會向紀錄片發展協進會借款,才有辦法聘用一位會務人員,未來希望增加會員人數、或透過接案子讓工會能持續運作。
楊力州解釋,紀錄片協進會和工會將採「聖堂教父」模式,一黑一白,協進會適合與商業機構接觸,如近日可能接下美語教學影像製作案,透過共同協力,扣除成本,所得利潤回饋到協進會和工會的會務運作,工會則藉此保持一定獨立性。
一個好消息是,協進會和工會不需煩惱租借辦公室的問題。由北市府擁有產權的「第十巷活影空間」,12月21日正式開張,包括女性影像學會、紀錄片協進會和工會,及台北電影節工作小組,都將陸續進駐,與北市府維持夥伴關係,同時期待與在地打鐵街居民,增加互動。
楊力州說,之前感覺「我們像外星人」,降落在老舊社區打鐵街,裝潢時還時常有當地居民好奇在門口探頭探腦。進一步接觸後,深覺在地文化與活影空間的互動,或許可能激發一些想像,透過影像紀錄下來。
工會表示,未來有關紀錄片工會或者勞健保投保事宜,可以在上班時間(10:00-18:00)聯絡工會祕書鄭小塔,電話:(02)2557-1191,也歡迎同好來訪坐坐或聊聊,地址:台北市大同區興城街10巷16號。
※歡迎推廣訂閱:
※桃園縣教師會
網站:http://www.tyt.org.tw/
會址:320桃園縣中壢市元化路149號之1﹝2樓﹞
電話:03-2804662、03-2804665
傳真:03-280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