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2教育桃源電子報】
發信人:彭如玉 e-mail:pjy5675@ms27.hinet.net
《教育達人專題》是中國時報於每週六出刊的專欄,內容與教育有關,很值得關心教育的夥伴來看,歡迎大家好康到相報,並多多推廣。
中國時報 C2/桃園新聞 2007/01/20
《教育達人專題》館校合作 教育生活化
【黃文杰】
九年一貫課程,強調學習與生活結合,希望促進學校發展符合地方特色與運用地區資源的學校本位課程,這也讓「館校合作」議題,成為教育文化新話題。
縣教師會行政組組長范姜仲宇觀察,桃縣總計有8個在地文化館,分布大溪龜山復興等地,不料文化、教育兩局缺乏資訊交流,使得學校教師要獲得完整「館校合作」資訊非易事。
進一步分析追蹤,原因出在沒有合作夥伴作為,縣教師會建議初期以「種子工作坊」建立館校合作模式,供他校分享,或利用「巡迴文化館」、「親身體驗活動」、「文化館即第二個學校」、以老師為對象的研修活動,達到統整課程及豐富深化教材。
基層教師的呼聲,文化與教育行政基層聽到了,事實上,地方文化館一直歸在桃縣文化基金會社造體系內,這幾年,為擴及參與率,不是裝飾好看的冰冷館舍,推出系列「趴趴走─文化尋寶」,邀請親子同遊,也納入貧困生成為愛心趴趴GO,不可否認交通工具是問題。
文化基金會執行長蔡枚芬表示,文化館甚至產業館,會是桃園重要的教育文化資源,重點需要更多「連結」動作,本地學校企業陸續拉進來,更多人知道且善用,這需要花時間,不過知名度漸漸打開,「連中南部阿公阿媽旅遊,都來過桃園的古蹟與文化館」。
社造中心計畫主持人謝佩娟以美華國小陀螺館為例,最近就與復興鄉基國派教堂「連結」,成為校外教學一日遊最好選擇,一趟車程4
0分鐘,看陀螺兼欣賞原住民的藝術,深度的文化之旅,學校反應熱烈。
「館校合作」核心,還是活化當地資產,當中勢必面臨館舍營運成本,師生參訪的負擔,只是「認識家鄉」課程,結合地方館的豐沛資源,跳脫教科書文字,會大受學生歡迎,剩下是交流平台障礙逐步去除。
教育局長張明文樂觀認為,以目前校外教學制度化,車輛安排及弱勢學童經費分攤,並非困難,重點是課程設計與生活結合,真正擴展孩童的視野與想法,未必樣樣仰賴學校,鼓勵親子假日學習也是方向。
※歡迎推廣訂閱:
※桃園縣教師會
網站:http://www.tyt.org.tw/
會址:320桃園縣中壢市元化路149號之1﹝2樓﹞
電話:03-2804662、03-2804665
傳真:03-280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