恥!〈刪文無理,請大家公斷〉 - Powered By BBSxp
   桃園教師會會務系統言論廣場教育論壇 → 恥!〈刪文無理,請大家公斷〉

發表一個新主題 回複文章您是本文章第 1416 個閱讀者  瀏覽上一篇主題 刷新本主題 瀏覽下一篇主題
 主題︰恥!〈刪文無理,請大家公斷〉 適合印表機打印的版本  透過電子郵件發送此頁面  添加加到IE收藏夾  報告本文章 
test



蝑剹����蝝�:隢硋����蜓
蝬� 撽� ��:0
蝷曉���穃馳:0
蝮賜䔄鞎潭彍:0
閮餃�𦠜����:2006/1/6
擃� ��� ��:100
�銁蝺𡁶���:�𣪧蝺�
�䰻���test���衤犖鞈��� �䔄����閮𦠜�舐策test ���test��惩�亙末��� ��𦦵揣test�䔄銵券�𡒊�����劐蜓憿� �䔄���𤓖�萇策test 銴�ˊ�坔�见�硋�� 撘閧鍂��噼���坔�见�硋�� ��噼���坔�见�硋��No.1 

給不知羞恥的台灣人:看看共匪對於恥感文化的說法

--------------------------------------------------------------------------------

中國人是很看重恥感的,恥感文化可以追根溯源到儒家思想之中。可以說,中國的恥感文化是儒家恥感文明數千年來積澱的結果。

  儒家之“恥”的三層內涵

  儒家極其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以求塑造理想人格。孔子極力贊揚顏回的“不二過”精神,子路聞過則喜,細分析這中間就存在著恥的問題:道德與人的羞恥感是緊密相連的,可以說羞恥感是人的道德底線,喪失了羞恥感做任何惡事都不會覺得良心不安﹔有羞恥感則會激發行為上的調整,促進理想人格的形成。大致而言,儒家之“恥”有三層意思:

  首先,德治之所以有效,就在於它能使民眾知恥。孔子希望建立以仁為實質內容,以禮為制約形式的德治社會,所以恥和儒家理想的政治社會相聯系。“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就是說,若僅以刑罰治民,民雖能免於犯罪但卻不知犯罪行為是羞恥的﹔若以德治教民,民便有羞恥之心,且能端正自己的言行,從而自覺地有所不為,自覺地避免犯罪。道德有其底線原則,這種原則的最終實現,是由恥辱感來完成的。

  其次,具體來講,孔子認為應以“不信”為恥。孔子認為人應該言而有信,不能信口開河﹔言行不一,自食其言是非常可恥的事情。正所謂“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最后,知恥體現了士大夫的擔當精神。孔子把恥和國家興亡聯系起來,說:“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就是說,不管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隻知道自己做官領取俸祿的人,是可恥的。把個人的貧賤榮辱和國家興衰存亡聯系起來,應該以國家的無道為恥,把國家的振興看作自己的一份責任。這種聯系體現了士大夫的使命感和擔當精神。

  如果說在孔子那裡知恥是對人們行為的外在要求的話,那麼,孟子則把“羞惡之心”作為與生俱來的人的內在規定性,視之為人之為人的依據。“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孫丑上》)他特別強調恥感對個人的意義:“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也就是說,沒有羞恥感是一個人最大的恥辱。明清之際的啟蒙思想家顧炎武也十分重視恥,認為聖人之道就是要“博學於文”、“行己有恥”。他說:“恥之於人大矣,不恥惡衣惡食,而恥匹夫匹婦之不被其澤。”強調要把抽象的道德原則和框框轉化為具體的現實的行動,要使人們受其恩澤。總之,儒家把恥感同道德聯系起來,認為恥感是成就道德理想的基本環節。

  用正確的恥感文化培育健康人格

  如今,對金錢和權力的追求,使一些人的道德底線一降再降,對物欲的渴望和貪婪使他們的恥辱感變得非常遲鈍,因而加強知恥教育很有必要。重新研究儒家的恥感文化並對其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對於我們今天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對於弘揚民族精神和塑造國民的健康人格,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哲學學院)

�䔄銵冽���橒萼2006/10/3 下午 08:29:05�� IP儭�撌脰�㗛�
test



蝑剹����蝝�:隢硋����蜓
蝬� 撽� ��:0
蝷曉���穃馳:0
蝮賜䔄鞎潭彍:0
閮餃�𦠜����:2006/1/6
擃� ��� ��:100
�銁蝺𡁶���:�𣪧蝺�
�䰻���test���衤犖鞈��� �䔄����閮𦠜�舐策test ���test��惩�亙末��� ��𦦵揣test�䔄銵券�𡒊�����劐蜓憿� �䔄���𤓖�萇策test 銴�ˊ�坔�见�硋�� 撘閧鍂��噼���坔�见�硋�� ��噼���坔�见�硋��No.2 

西方人的“罪感”源於基督對人性墮落的理解所做的防範,鼓勵人從內部自省;東方人的恥感比較介意的是外部的批評,如果做了壞事不被發現,就當作沒事。西方人要求人绝對的誠實,坦承面對上帝去悔罪,若認錯,神就原諒,大家也會原諒。我們的文化傳統看重面子,不容易面對自己的罪惡。恥感是由外而內的。
不過,現代人不但無罪感,更無恥感。這又是另外的課題了!

對於我們不是處在罪感文化下的東方民族,若刻意透過教育訓練,拿去恥感意識,人人擁有子彈打不穿臉皮的厚黑本事,於是能個個一「皮」天下無難事。結果既沒「恥感意識」又無「罪感意識」,一些極端的非道德行爲越來越頻繁地發生,失去了人之爲人必須具備的最低品質,解構了人性最起碼的價值標準,恐怕帶來更大的危機。


�䔄銵冽���橒萼2006/10/3 下午 08:31:32�� IP儭�撌脰�㗛�
本主題共有 1 頁 [ 1 ] 收藏文章 | 取消收藏 | 返回頁首 
桃園教師會會務系統 - Powered By BBSxp

Copyright 1998-2005 Yuzi.Net
Powered by BBSxp 5.16/Licence © 1998-2005
Script Execution Time:279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