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公教不是社會的敵人
羅德水(台北市教師會總幹事)
為完成阿扁總統的「改革」宣示,考試院院會於11月10日以表決方式通過所謂「公務人員退休所得合理化方案」,緊接著,幾個民間團體也發起「公平課稅公投」連署,社會上似乎正瀰漫著一股仇視軍公教人員的氛圍,一時之間,台灣的公部門受僱者彷彿成為罪不可赦的全民公敵一樣。
一點不誇張,正當部分退休軍公教人員醞釀於選後發動抗爭的同時,也有不少退休人員在這樣的壓力下刻意隱藏他們的真實身份,更有許多年資十年內的資淺員工大聲抗議,「我們將來的退休金沒有一毛錢享有18%優存,為何要被形容成貪得無厭的既得利益者?」
這樣的寫照除反映公部門退撫制度複雜的背景外,其實也正是有關18%改革最為弔詭之處。理論上,推動一件具有如此高度正當性的所謂改革,還怕說清楚講明白嗎?然而,觀諸媒體報導、輿論風向,呈現的大致與政府宣傳的方向一樣,多數人迄今大概只看到「不公不義」的18%,對於公部門退休制度複雜的歷史背景與沿革卻全然沒有理解的興趣。
或許這也正是政府的策略吧?如果沒有以如此模糊的資訊行銷,如何阻擋人民接受正確資訊,原來早在十年前,所謂的18%即已做過一次斷源性改革,退撫新制實施後的新進員工,不僅要按月撥繳儲金費用,在他們退休後也不會再享有「不公不義」的18%,甚至於這些按月提撥費用的資淺教師,隨著基金的財務危機日益嚴峻,可否於退休時領取退休金都在未定之天。
執政黨的邏輯其實再簡單不過。因為唯有模糊18%早已經過改革的事實,才可能醞積再一次改革的社會能量與正當性,也唯有避而不談新進人員沒有18%的事實,才可能加深人民腦海中「軍公教=既得利益」的刻板印象,而也只有如此,執政黨才可能在接連的弊案中讓人民相信,繼續票投民進黨總比讓「腐敗的國民黨舊政權」復辟要好。
然而,可嘆的一點也不是執政的民進黨政府因此得以勝選,或是在野的國民黨有可能落敗,而是,幾十萬軍公教人員在所謂的「改革」過程中,竟被刻意塑造成反改革的既得利益階級,甚至成為台灣社會的敵人。
我們不禁想問:軍公教人員當真是社會的敵人?或是真如執政黨所宣傳的是泛藍的鐵票?無可諱言,為鞏固政權,國民黨統治時期確實透過各種便宜行事的行政措施籠絡軍公教人員,這也是民進黨長期可以操作「軍公教=外省族群=泛藍=統派=不愛台灣」的根本原因。問題是,早在白色恐怖時期,就多的是因宣傳左派思想被國民黨迫害的教師先進,更別提解嚴後,特別是政黨輪替以來,公部門員工之政黨認同其實是五顏六色的,甚至有許多教師自身即是台獨堅定的支持者,教師族群內部民主多元之程度豈是昔日威權統治可比?
更何況公教人員之任用早就透過國家考試與公開甄試辦理,也絕無可能有特定族群還可壟斷出任公職的機會。此外,就階級屬性而言,基層軍公教人員也是尋常百姓人家,多數人來自平凡家庭,他們的父兄或許恰好也服公職,但絕對有更多人是來自以工農為主的勞動家庭,弱勢的老農、漁民、勞工家庭,多的是從事公職的子女。在台灣,有多少人完全沒有任公職的朋友?又真有幾個家庭完全沒有跨族群跨黨派的親人?將公部門員工打成特殊階級或特定政黨的支持者,既傷害了人民間的情感,也完全背離台灣的社會現實。民進黨政府取得中央執政權已歷五年,難不成到現在還要靠攻訐已經在野又「腐敗的國民黨」以贏得選舉?或者還要靠將公教人員打成泛藍鐵票以鞏固基本盤?
猶記民進黨在野時,每每批判國民黨政府以特別權力關係宰制台灣教師,使教師成為複製統治者意識型態的工具,然而,觀諸此次所謂18%優存的變革,其過程之粗暴其實反應的不恰恰是,民進黨政府正如同他所批判的國民黨舊政權一樣,仍然以特別權力關係的思維定位教師與國家間的關係?
18%優存問題,在相當程度上可以說,是國民黨執政時期無力改善軍公教人員待遇的一種變相補貼,怎麼到了民進黨執政卻反而成為公部門受僱者揮之不去如影隨形的原罪?如果18%是如此的不公不義,為何民進黨不先砍高階官員?卻專拿基層人員祭旗?不去批判國民黨執政時期不以「加薪」而以給予退休優惠的方式改善軍公教待遇?不去批判舊政權太晚建立公部門退撫新制?卻反過頭來大肆宣傳軍公教的「不公不義」?
筆者以為,無論是過去藉籠絡以鞏固黨國體制,或是現在靠鬥爭轉移弊案焦點,基本上,藍綠政權都將公部門員工視為禁臠與工具,這似乎是在推動「改革」的同時,更值得台灣社會與所有教師同仁深思的課題。
最後,或許有人會質疑,筆者的說法不過只是為反對而反對的拖詞,個人不表示意見。不過,可以稍加說明的是,我的18%優惠年資只有一年。(台灣立報94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