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蘇永耀/特稿
歹戲拖棚的退休軍公教年終慰問金案,行政院拋出最新的想法,除明年維持兩類人員的發放外,未來將與經濟榮枯相互連動,決定發放對象是否擴大。然而,社會之所以高度質疑年慰金,不在發多發少,而是根本不該存在,行政院打算將其「永久化」,不啻是假改革的騙人戲法!
如果公務人員的待遇要依照經濟表現來調整,國外不乏相關經驗。若要將「退休」軍公教人員與「當年」經濟表現進行連動,馬政府恐將「開創先例」。
試問,人已經退休了,國家經濟表現如何,與其何干?如果經濟表現差要歸咎政府的責任,也應該是執政者或現職的公務體系,拿年慰金來開刀,豈不是找錯對象,模糊焦點。
何況,無論是退休軍公教的「年終慰問金」,還是現職軍公教「年終工作獎金」,都是按照同一個「注意事項」來發放,如要連動,這兩個也得放在同個天平來看待,豈能有雙重標準。
經濟表現好壞,當政者最該負起責任,要砍福利也應從高官做起,馬英九的「六三三」無限期跳票,自己的薪水不用刪,早受民眾抨擊。既然馬政府拋出「經濟連動」政策方向,對象應該是這些高階公務人員的薪資待遇、福利,經濟差便減薪,對人民負責,才是正途。
年慰金的核心問題,是社會的公平正義,當勞工為了每天能多一顆茶葉蛋收入的基本工資調升,馬政府都要推三阻四;反觀根本不具法源的年慰金,卻堅持一定要發放,表面說會考量經濟因素,其實是變個戲法讓其正當化、永久化,還稱這是制度化,這種荒腔走板假改革,勢必讓社會階層更趨向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