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mailContent><DIV id=message1647173474 class="undoreset clearfix" role=main><DIV id=yiv98812341><DIV>【2012/11/05教育桃源電子報】
發信人:彭如玉 e-mail:pjy5675@ms27.hinet.net
【評論】軍公教為何成為箭靶?
文.整理/王英倩(本會中央政策聯絡部主任)
這幾周以來,對老師們來說就像遍地烽火—從教師評鑑入法;退休年終慰問金引來立委開砲、民眾不滿;校長團體發起連署,拒絕擔任教師雇主; 退撫基金的破產危機…。有時是老師自己中彈,有時和軍人、公務員綁在一起挨槍,受傷的當然不是皮肉,而是職業的尊嚴。我們和所有上班族一樣,在尖峰時間忍受塞車,買一樣貴的雞蛋和水果,用每個月的薪水算計支出,煩惱程度或有不同,但我們的相似絕對甚於差異。「階級鬥爭」被誤置在軍公教和勞工之間,而頂層的1% 袖手看99% 打成一片,樂得繼續共謀分贓。 看到華隆老員工徒步百里,只為了討退休金和資遣費,我們也於心不忍。不過,從我們身上拿走的,是直接放進他們的口袋裡嗎? 政府敢說這叫做「資源重分配」嗎? 笨蛋!該分配的是進碉樓的九成黃金! 吵吵鬧鬧的新聞太多了,特別選錄評論文章兩篇,邀請您在刀光劍影中靜心閱讀~~
|
==============================================================================
民粹式撙節 經濟好不了
繼行政院以「避免擴大社會對立」為由刪掉退休軍公教人員的年終慰問金,並承諾「政府負勞保最終支付責任」後,立委的特殊津貼及其法源依據也變成了近日來的爭議熱點。
有些批評者認為,刪除年終慰問金的前前後後,實乃妒恨政治、民粹政治的成功操弄,甚至接近於一種階級鬥爭、多數暴虐或法西斯的表現。另外也有論者表示,台灣各社會範疇之間退休待遇(尤指所得替代率)之不均,實在也已經到了該通盤檢討的時候了。
無論是退休軍公教人員的待遇,還是勞保的永續經營,抑或是立委的特殊津貼,無疑都有檢討修正的空間。只不過,在島內經濟奇差無比、連「保一」都很勉強的情況下,這些臨時性的「撙節」政治戲碼,到底有多大的全局合理性,實在令人懷疑。當這些議題集中表現、發酵為一種指向「互砍補助」、「互相 撙節」的氛圍後,其心理效應之於經濟的負面影響,不得不令人憂心。
台灣經濟成長之衰弱,一般說來有兩大原因。一個是出口衰退,另一個是消費不振。出口衰退,主要是因為大陸經濟疲軟,而歐美市場亦表現不佳。至於消費不振,則明顯有更多內因,包括在並非最恰當的時機推動漲價、提倡撙節、大砍福利等。
如果從藍綠政黨到新聞媒體都不斷強化「苦日子要來了」的預期,那民眾就更不願意消費了。在消費疲弱的當下,如果政治人物和新聞媒體一味追逐、炒作撙節,不斷助長「你我非得勒緊腰帶,先撙節再說」的社會氛圍,這對消費復甦會有好處嗎?
在歐洲,主張撙節最力者,莫過於德國聯邦銀行。但晚近,包括歐洲中央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等,都對德國聯邦銀行的強硬立場表達異議。歐美最老字號的經濟自由派刊物、堪稱自由市場堡壘的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最近亦陸續發表評論,表示德國聯邦銀行、英國政府、部分美國共和黨人士所推動的撙節措施,已經走過了頭,如不修正,勢將對經濟復甦構成妨礙。
台灣與歐美不同,自有其特殊性。但「撙節」、「砍補助」之風在經濟疲弱的情況下,實不宜繼續無限上綱。藍綠政黨和媒體所追逐、強化的「你我不撙節,將來就沒有好日子過」的心理預期,只會使民眾更不想消費而已。在某種「溫和的停滯性通膨」已展露跡象的此刻,炒作撙節只會雪上加霜,而且轉移了問題焦點。
台灣的財政狀況有多壞?實際上,主要問題在於政府不敢收稅,在於政府的財政收入僅占GDP的百分之十二左右。須知,任何發達國家都不可能有這種數字。不敢向富人收稅,意味著政府舉債。後者主要是內債而非外債,跟日本或英國相比,目前可能還不算極度嚴重。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管政黨如何輪替,都不力圖實現起碼的賦稅正義,這才是關鍵所在。
在經濟蕭條的窘況下,真正該聚焦的並非撙節,而是如何擴大合乎國家發展方針與社會公平正義的公共投資。偏偏,台灣藍綠政黨似乎都得了「凱因斯主義恐懼症」,而奉極右派的撙節意識形態為圭臬。如此繼續下去,倘若大陸及歐美市場都不見好轉,大概就得宣稱要「保零」了。
而現在,該是回歸理性、改弦易轍的時候了!(作者為中研院人社中心副研究員、行政院人權推動小組民間委員)
=========================================================================================================
為軍公教的尊嚴說幾句話
不知大家是否同意,首先,如果說改革開放、思想解放、實事求是是中共這幾十年成功的原因,這對當前吵成一團的台灣上下能否有點啟發作用;其次,我們是否都該承認,每個人的經驗與學問都有其侷限性,大家都不必故做全知、全能狀;第三,如果大家都能同意,願意在勿意、勿必、勿固、勿我的前提下,不知我們是否能夠靜下心來聽聽另一方面的聲音。
日昨中國時報連續兩篇文章討論軍公教的福利及退休金問題。張慧英女士的文章說,當年台灣不是民主政體,當年的法律和命令都有檢討的空間, 所謂信賴保護的說詞及法律不溯既往的原則都不完全站得住腳,「這種扭曲的體制不改,別想人民會繼續乖乖埋單。」黃瑞明的文章則說,國民黨為了籠絡軍公教的選票不願改革,在職及退休軍公教人員簡直就是共犯結構的成員,看看關中、張哲深等人的發言,大家「恐怕只能禱告天佑台灣」。好大的口氣!兩人都一幅大義凜然的姿態,好像代表了社會正義的一方,但實情可真是如此?彼等發言有無偏頗之處?
不患寡而患不均確實是台灣當前困境的寫照,其實沒有人不知道台灣今天面臨嚴重的政治、經濟、 兩岸困境,無法把餅做大是最根本的問題,今天兩人只談問題的一個面向,追求表面齊頭式的平等,但向下評比、把別人拉下來並不能夠改善自己的狀況,只談原則而不討論當時的實況,讓台灣從均富走向均貧其實都不能解決問題。職業本無貴賤,但把拿手術刀和剃頭刀、造原子彈和賣茶葉蛋的都等同視之,腦體倒掛並非得計。如何把餅做大,給民眾希望才是關鍵,笨蛋!
兩位作者不知是故意或選擇性的忽略一些客觀事實,軍公教既非藍軍禁臠,也非藍營鐵票,更非特定的族群,進入軍公教要有一定門檻,要不是家境清苦、有些抱負,就是願意吃苦,這些人不但要通過嚴苛考試篩選,還有戰爭喪命的風險,這都是當年職業選擇的結果,而彼等當年待遇偏低確係事實,軍人廿四小時留營戰備、強迫提早退休更為制度設計使然,誰知如今似乎都成了罪惡,而民國八十四年以後已由恩給制改為儲金制,兩位作者為何對這些事實都避而不談?
綜觀各國,現職軍公教人員的待遇通常都與民間同職等的工作有段距離(新加坡除外),但各國政府通常都會盡力確保彼等退休之後能夠維持一個有尊嚴的生活,舉世皆然。當然要說辛苦,沒人不苦,人生本來就苦,勞工、農民朋友亦然,許多事情本來不是沒有討論、檢討、改善的空間,但用全稱、偏頗的說詞,一句沒有法源,一句當年體制設計不公,就要抹煞許多當年多少還篤信「升官發財莫入此門、貪生怕死請走他路」,願意為國家、社會、同胞、學生貢獻心力的公僕的尊嚴,兩位作者及那些政客可不汗顏?
談到社會正義,上一期《經濟學人》周刊明確指出,在當前全球化的情況下,社會向上流動的僵固情形及貧富懸殊的擴大確實是有惡化的現象。文 章中提到,任何一個政府都有責任採取相應的財政、稅收、金融、教育及社會福利政策來改善這種情形。給年輕一代一個公平合理的發展機會,這是政府的一種責任,如果不能做到就是失職,但問題是要如何才能解決問題。罵人及相互指責,拉人下水如果能夠解決問題,台灣豈會是今天這個局面?
不管是自由或保守、溫和主義都無所謂,有特定價值觀念也該容忍,但這個社會不能只有立場不問是非,只看別人今日的好,不管他們過去的苦。其實,正如該周刊所說,可容忍程度內的不均(inequality)可以是個激發個人上進、創新的一種動力,而適當的菁英主義(meritocracy) 只要不形成制度性的歧視,沒有不公平的人為操控,它對社會發展也有其正面的意義,因為齊頭式的平等只會造成平等的錯覺和假象,讓更多的人缺乏上進的動力與驅力,最終反而會讓社會成為一灘死水、發展停滯。
在台灣當前這種民粹當道,反智引為時尚,政客競相喊價的社會裡,一切問題都失去了合理討論的空間。一句沒有法源依據(現在連這點居然也能因人、因事而異),或合法但不合情、不合理的講法就要逼人就範,如果為了表面的社會正義就可以曲解現行的法律規範,這樣雖可滿足部分人一時的情緒訴求,但這樣下去台灣將更缺乏競爭力、人才出走只會更快,到那時 候,大家一起向下沉淪,台灣真會淪入萬劫不復的地步。
馬總統,你人到哪裡去了?
(作者為文化大學中山與大陸所教授)
※歡迎推廣訂閱:
桃園縣教育產業工會網站:http://www.teu.org.tw/
會址:桃園縣平鎮市中豐路236號(1樓)
電話:03-4280368、03-4283122
傳真:03-4283397
</DIV></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