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畸形版的十二年國教神話
1. 大學區制無益於就近入學
目前,由於市中心的學校分數通常偏高, 大多數人只好選擇離家近的最高分學校。而免試後,大學升學幾乎仍以考試為主,此導致補習方便的市中心學校仍然搶手,住在附近的學生就近入學的機會令人質疑。
2. 目前規劃無益於多元適性發展與減輕壓力
十二年國教並不像西方國家一樣有普及的專門職業學校(我們的高職科系幾乎是綜合的),而高中, 也沒有依不同興趣而搭配選修的各類課程, 學生依舊要學習同樣的國英數社自等科目.
另外,國小升國中也沒有考試,為甚麼那些小學生在壓力等相關調查的結果然不樂觀?筆者之前看過的報導之中,許多家長要增加小孩子補習的時數來體抗此政策的問題,明顯的, 壓力的來源可能並非主要來自於考試,而是來自於家長對於孩子的成績與才藝的過度期待。
3. 沒有多元發展與適性課程的升高中免試制度製造了更多不平等
由於大學仍是以考試為主,這這樣的政策下, 偏鄉的學生將被迫等上十二年,然後再想辦法在考大學的時候與擁有較多資源的都市裡的同儕競爭台灣的大學。
而且,就同樣施行十二年國教的日本來說, 明星學校依舊還在, 只是變成幾乎只有經濟能力優渥的家庭就讀。
4. 城鄉差距將因此而擴大,升斗百姓將處於嚴苛的環境
如第3.點所說,到時都會地區的拉力將更加強大,有足夠能力的家庭將會努力擠入資源豐富的都市, 造成房價升高, 影響當地人的生計
城鄉資源的問題可以從美國十二年國教實施後,許多地區白人的遷出比率大幅增加看出來:「多數人會想將小孩擺在資源多的地方」
5. 倉卒的實行時限將衍生重重問題
筆者目前認為會發生的問題有三,
-
由於條件改變,原本市中心的前段學校擁有的開放校風與社團活力能否維持實在是一大疑問。
台灣由於在國中並沒有給學生培養明顯性向, 加上社會的價值觀, 家長往往希望把小孩送進高中, 這對台灣的高職實在是一大打壓。
3. 筆者於公聽會時聽到的問題,有來自台東縣的人提到台東縣目前處於九十公里內沒有一所高中的情形,在教育資源相對不足的學校, 如何平衡此政策的改變也是一大問題。
6. 教育部的政策制定挾制於特定利益團體,立場偏頗且毫無公正性
之前在北區師大附中的公聽會中,不支持此政策的意見頗多,然而在主持人所問的問題:「若一所高中的報名人數超過他的錄取人數,請問你贊成考試選取、在校成績判定還是抽籤?」三選項所占比率依會場統計公佈為30:10:20(我也很好奇為什麼統計票數者不公佈原始票數),顯示了台灣,至少北區中還是多數贊成考試制度的,但下面這兩段東西一對照當時的表決結果,分別是公聽會結果以及中教司長在新聞裡發表的言論,讓我們強烈質疑教育部的公正性: 「結果就根遠X雜誌的一模一樣,是1:1:1左右。」「目前的社會共識就是希望免試能夠盡快落實」
我們的遠景與展望
十二年國教的理想,在政府的方法下、造成更多不平等與弊害、與決議過程似有不公的政策。筆者認為規劃相關課程與學校的編制恐怕才是政府重點,因目前台灣的課程本就是設計為考試的深度加強引導, 並沒有助重在個人的適性發展;我們衷心希望,所謂的十二年國教,並非只是個徒留罵名的選舉政策而已。
我們為來自於台灣不同地區,處於不同求學階段的學生,並清楚知道單靠我們要改變一個幾乎定調的政策是難上加難,我們希望能夠獲得各位的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