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class=yiv1280582203header>社團法人屏東縣教師會電子報第 13 期
◎ 訂閱網址:http://www.ptta.org.tw ◎ 發報時間:2011-09-19
</DIV><DIV class=yiv1280582203breadcrumbs>Home </DIV><DIV class=yiv1280582203middle><DIV class=yiv1280582203TadNewsPaper_content>各位夥伴請注意教師課稅配套措施的相關議題,公告全國教師組織函教育部有關課稅配套之授課節數實施補充原則。
03-1000907-發文-100409號(函教育部課稅配套有關減授時數).pdf
01-1000729-發文-100369號-(函教育部課稅配套).pdf
02-1000811-教育部覆發文-100369號函.pdf
</DIV><DIV class=yiv1280582203TadNewsPaper_content>有關颱風假學校停課所引起之家庭照護問題,日前引起各界廣泛討論,對社會的期待,相關單位正積極研擬因應方案。
然而,相較於颱風假所產生的家庭照護問題,雙薪家庭的家長同樣面臨難以參與學校事務的問題,目前各中小學正在辦理「學校日」活動,這個重要的親師溝通機會,卻有不少勞動家長因工作而缺席。
缺少弱勢與勞動家長的參與,造成家長參與教育的偏態發展,嚴重影響教育的階級流動功能,為讓各階層的家長有公平參與學校教育事務的權利,全國教師工會特別召開記者會,呼籲研擬修法,以確保家長平等參與教育事務的權益,俾使親師密切合作,共創教育雙贏。
時間:100年9月8日(星期四)10:00
地點:台大校友會館3B會議室
主辦單位: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
主持人: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劉欽旭
新聞聯絡人:
全國教師工會文宣部主任羅德水0920439868
</DIV><DIV class=yiv1280582203TadNewsPaper_content><DIV class=yiv1280582203attachment_divider id=yiv1280582203attachment1> </DIV><DIV>發文-100405號-函教育部之延長工時適用免稅案.pdf
</DIV></DIV><DIV class=yiv1280582203TadNewsPaper_content>發文-100403號-教專評鑑.pdf
</DIV><DIV class=yiv1280582203TadNewsPaper_content>2011/09/05 | 楊朝清/湖北‧社會學研究生
臨近教師節(大陸教師節為9月10日),學校附近的鮮花店明顯地 熱鬧起來,許多學生選擇將鮮花作為送給恩師的節日禮物。
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尊師重教古已有之。「孔子尊師」、「 程門立雪」等故事千古流傳,尊師重教作為一種道德規範和價值觀念 也深深地影響著成千上萬的後人。
然而,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在教育功利化的背景下,大陸尊師重 教逐漸「變味」:學生們以為教師節的一束鮮花,幾句祝福就是「尊 師重教」;家長認為塞塞紅包、送幾盒禮品就是「尊師重教」;學校 覺得發發福利、放幾天假就是「尊師重教」;教育部門認為漲漲工資 、組織幾場聯歡晚會就是「尊師重教」。尊師重教陷入了一個怪圈之 中──重物質獎勵,輕權益保護,少人文關懷。家長對學生教育要麼 干涉過多,要麼放任不管;學生及家長的輕視謾罵、無端指責,不僅 直接造成了精神傷害,也動搖著老師們的教育理想。職業成就感降低 、社會認同度下降和社會風氣的惡化,也不斷地啃噬著教師的教育信 念。
社會對尊師重教的「誤讀」越來越深,卻忽略了它的本義──改善 教師待遇、保障教師權益和提高教師職業的社會認同。
</DIV><DIV class=yiv1280582203TadNewsPaper_content>教育論壇:康局長的辭呈
■羅德水2011-8-09 23:11
據稱是為負起北北基聯測「技術疏失」的政治責任,台北市教育局長康宗虎日前請辭獲准,雖然康本人再三強調必須為聯測疏失負責,但外界咸認康的辭職不過只是棄車保帥,真正該辭的不是別人,正是發動一綱一本與北北基自辦基測的始作俑者──台北市長郝龍斌。
郝龍斌的責任與應有的態度
持平來說,一件錯誤連連、影響深遠的重大教育決策,若說作為主管的教育局長沒有疏失,其誰能信?然而,要說必須下台負責的竟不是錯誤政策的制定者,其誰能服?郝龍斌在全案所扮演的角色舉世皆知,其所應該負的政治責任、道德責任,也絕不會因為斷尾求生而有一絲絲減少,相反地,其在全案中一意孤行、剛愎自用、前倨後恭、毫無擔當的行徑,也已然為台灣從政者寫下新的定義與典範。不客氣地說,以郝龍斌主導一綱一本、自辦基測之責任,及其一路以來堅持只有技術疏失的態度,其一人對教育所造成的惡劣影響,亦屬空前,短期間之內,恐怕也難有其他政客可以超越。
「這是我從政以來最大風暴。」從此前的「花博爭議」、「新生高弊案」、到荒腔走板的「北北基聯測」,這句話幾乎已成為郝龍斌面對危機時的標準說詞。然而,「北北基聯測」風暴對郝之所以殺傷力更大,在於本案初衷雖在討好選民,結果卻幾乎引起不同政黨屬性選民的共同反感,郝團隊難以政治手法切割,情況之慘烈,即便連國民黨籍議員,也僅剩下少數黨性堅強者嘗試公開為郝辯護,郝自以為嚴峻的「個人政治風暴」說,似乎連同黨同志也沒有多少人在意,這無疑才是郝市長真正的風暴。
情勢再清楚不過,要求教育局長下台負責,既無助減少北北基師生家長的恐慌,更無法解除郝市長個人的政治危機;新任教育局長丁亞雯上台後,仍然必須面對一綱一本與北北基何去何從的根本問題。可能作法不外如下:繼續堅持郝市長的錯誤政策、或僅就技術部分進行微調、或承認錯誤回歸全國一致。問題是,丁局長乃至於台北市教育局上下官員,往後可有自為決策的空間?郝市長當務之急,顯然不是急於站在第一線辯解,而是還給教育行政人員免於恐懼的決策空間,如此,個人聲望與支持度已然墜於谷底的郝市長,或有觸底反彈的可能。
教育行政的責任與應有作為
誠如前述,郝龍斌如若在重大教育政策上繼續下指導棋,其已然定調的政治聲望只怕難以翻轉。不過,這完全不值得我們傷神,就教育本身而言,比較有意義的討論是,教育行政官員究竟從全案記取什麼教訓?應如何面對本案的後續發展?
應該指出,一綱一本與北北基聯測雖由郝龍斌提出,但難謂教育官員即可因此免責,本案之所以值得深入討論,正在於其決策過程,清楚反映出民選縣市長與教育局長之間全然不對稱的關係,說到底,首都教育局長不過只是市長的教育隨扈而已。
本案恰好歷經3位首都教育局長,現任教育部長吳清基、現任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吳清山、甫辭職的資深教育官員康宗虎,以3位教育官員的學養資歷與對教育專業的認識,竟然無力阻擋錯誤教育政策於未成形之前,也沒有能力在執行層面減少技術疏失,甚至在去職時都還必須一肩扛起不該負的政治責任,教育主體性何在?教育專業何在?教育人員的擔當又何在?
唯唯諾諾、亦步亦趨,不該是教育官員的典型,挑戰權威、批判當道,才是值得肯定的教育風骨。在兵荒馬亂的民國初年,猶有無懼北洋政府壓力的北大校長蔡元培,承平時期的台北市竟然沒有敢向市長說不的教育局長,這難道不是教育人員的墮落?難道不是台灣教育真正的危機?
如果教育官員的學歷與專業,僅僅只是用來著書營生的工具,而非作為向上司據理力爭的利器;如果教育官員的堅持與擔當,僅僅只能拿來向基層教育人員立威,而不敢用來反抗民粹,其擔任教育主管的意義何在?所謂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郝市長這樣對待他所任命的教育局長,豈不剛好?
現在的問題顯然落到新任丁亞雯局長肩頭。與前任相較,丁局長的優勢在於,經過實際檢驗,北北基聯測的缺失已經嚴重衝擊續辦的正當性,目前的社會氛圍也給了丁局長力拒民粹的空間,在這樣的態勢下,丁局長如果無法從源頭戳破一綱一本無法減輕壓力的真相,不願意承認自辦基測純屬多此一舉,卻意圖以所謂改進技術缺失,求取社會支持續用一綱一本、支持續辦北北基聯測,實在也枉費她接下挑戰的初心。擺在眼前的選擇實在不多,承認錯誤、停止錯誤,就是最好的善後。
一場錯誤決策,雖帶給師生家長許多痛苦,卻也等於是台灣教育的照妖鏡。必須再次指出,影響力從來不與官位大小成正比,值得讓人懷念的教育官員,也從來不因為其擔任過什麼職務,而是其在面臨非教育的掣肘與壓力時,究竟為教育專業堅持過什麼?丁局長臨危受命,又豈是為了一個善後的定位而來?
(全國教師工會文宣部主任)
咄咄集:沉重的舵手
101 ■羅德水2011-8-17 21:43
康宗虎請辭北市教育局長後,遺缺由已經退休的前北一女校長丁亞雯接任,教育界免不了一陣為去者惋惜不捨、為來者祝賀期許的戲碼,回頭看看,教育圈內官來官去,看門道的、湊熱鬧的,也早已習以為常。
依目前法制,教育局處長均以政務人員任用,值得思考者,教育局長與縣市長之間該是個什麼關係?理想上,各界必然期待教育局長「有為有守」、「堅持專業」,尤其在經歷北北基聯測風暴之後,一個敢於向長官說不的首都教育局長,確實是基層教師最為普遍的期待,台北市教師會即發布新聞稿表示:「樂見丁局長成為堅持專業、據理上爭的舵手。」
然而,極其殘酷的現實是,無論縣市長自身的認知、或歷來教育官員的實際作為,在在顯示,教育局長充其量其實就只是民選首長的教育幕僚長而已。上焉者,在貫徹長官意志的前提下,也只能勉力維持最低限度的教育專業;下焉者,甚至不乏踐踏專業以討長官歡心的。試看,敢於向任命他的民選首長說不的教育局長幾希?能以行動維護教育專業者又是幾希?或許,教育局處長不要成為惡搞教育的「兇手」、不要成為協助縣市長教育民粹化的「幫手」已屬萬幸,「舵手」云云、「領航員」者,純屬幻想,要真以為新官上任後教育從此可以清明,未免天真。
應該追問的是,教育難道需要「舵手」?退一步想,無視教育法制、不惜違法加課的前台北縣長周錫瑋,以及無視各界反對執意自辦基測的台北市長郝龍斌,其千萬人吾往矣的執拗,若非周、郝兩人自以為是「教育舵手」,這樣明顯違反教育專業、備受各界批評的教育政策,又怎可能力推到底?
無須贅言,廣大的教育人員,從學校校長到第一線的教師,才是教育工作的主力,無論教育價值的澄清、確立、深化,乃至於觸發教師自覺、提升教師專業,所憑藉者,不僅不是英明「舵手」,甚至必須透過反對「舵手」的錯誤政策,方能竟其全功,準此,若將教育的進步寄希望於首長一身,不啻意味教師的去主體化與技術化,意味教師只能是執行錯誤政策的工具,只能以行政規準而非專業自主進行教育工作,這無疑才是教育的災難。
基層教育人員對於教育局處首長的期待,其實同樣適用於教師自身,教育人員必須自我批判:教師是否敢於抗拒來自校長與教育官員的壓迫?校長又如何在層層宰制下,為學校教育做好起碼的專業把關?在期待一個可以跟長官說不的教育局長前,或許應該先問自己,未來我們要以什麼樣的力道來反對錯誤教育政策?
(教師)
</DIV><DIV class=yiv1280582203TadNewsPaper_content>教育論壇:校長退休問題再商榷
■羅德水2011-8-23 22:39
媒體報導,近年來中小學校長提早退休蔚為風潮,尤以今年為最,部分縣市甚至傳出有學校因此必須暫由主任兼代校長職務的消息,部分媒體以「校長退休潮」形容,認為校長提早退休是教育的損失,亦有擔心學校因此找不到校長,值得關注......
</DIV><DIV class=yiv1280582203TadNewsPaper_content>請詳見附檔
</DIV><DIV class=yiv1280582203TadNewsPaper_content>全國教師工會日前提出「親職假」概念,主張修正《勞動基準法》第37條,賦予勞工家長公假出席學校日的權利,對此,教育部表達了樂觀其成,但應進行跨部會協調的意見。
▲為解除家長因上班而無法參加學校日的問題,全國教師工會2008年9月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應修法讓勞工以帶薪公假方式
參加學校日,落實教育公共化,推動「親職假」。(圖文/本報資料室)
惟勞委會官員則初步表示,《勞基法》僅規定,逢紀念日與政府認定之節日應予休假,國中、小「親職日」明顯與法條所指不同,且勞資雙方對親職日列為「有薪假」一事,尚未達共識,言下之意,本案應再作斟酌。
誠如勞委會所指,關於「親職假」,難免有人要質疑,教育子女是個別家長的責任,因此家長應自行吸收出席子女學校日的成本,豈可轉嫁給國家或雇主?面對這樣的質問,教師工會應進一步說明修法推動「親職假」的正當性與必要性。
親職假的教育意義
「學校日」原本就是中小學重要的校務活動,在親師溝通日顯重要的現在,尤其成為學校與社區的大事。
早年的學校日或親師日,相對偏重學校單方向家長說明重要校務與教育理念;時至今日,為尊重家長參與教育事務的基本權利,學校日活動均以親師雙向溝通為主軸,不僅家長可從中獲悉重大校務資訊與教師班級經營理念,學校在安排重要活動時也能廣徵家長意見,教師則能記錄個別家長提出的學生狀況,以作為教學與輔導管教時的重要參考,無論之於親師溝通、或學生的學習與管教,學校日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有效的學校日與親師溝通,消極來說可以減少親師的輔導管教紛爭,積極而言,更可增進彼此理解,強化學校教育應以學生為依歸的共識。也正基於此一重要性,目前多數學校業將學校日安排在假日或晚上辦理,目的即出於家長能踴躍參與。
儘管如此,在雇傭關係與工作形態日趨多樣化下,總還有勞動家長在學校日當天必須為生計奔忙,如何有效提升家長出席率,值得正視。
國家應確保教育公共化
相當程度而言,家長的階級屬性與勞動強度,決定了其出席學校日、參與其他校務決策的比例,而這無疑強化了階級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
一方面,社經地位較高的優勢階級,藉由積極參與,得以營造相對較佳的親師關係,至少在掌握教育政策動向上是遠較弱勢家長具有優勢;一方面,那些必須為子女溫飽奔波以及家庭失能的家長,其與學校的關係則容易處於疏離甚至緊張的狀態,遑論勞動家長能在子女的求學路途上提供什麼經濟資助。
進一步言,受薪階級與弱勢家長的學校日出席狀況,僅僅只是階級與教育關係具體而微的一個展示,《教育基本法》、《教師法》對於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雖有明文規範,教育局處、教育部相關政策研擬也有家長組織代表參與,問題是,勞動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比例並未因此而稍有提升,遑論被選為家長組織幹部,或代表家長組織出席教育決策會議,而這樣的態勢無疑又回頭鞏固了階級與教育的關係。
偏態化的家長參與,不僅意味弱勢勞工家長難以在教育決策中有效發聲,更全面的影響是,由強勢階級主導的教育決策就現實面而言很難兼顧弱勢者的需求,優勢階級鼓吹倡導的競爭、自由化、使用者付費、不適者淘汰等概念,更全然不利於弱勢家庭的受教權保障。我們以為,基於教育的公共性,國家不能只是保障優勢階級家長對教育的參與,甚至必須致力消弭弱勢階級參與教育事務的不利因素,以確保教育作為促進階級流動與實現社會公平的功能。
平權對待全體家長
準此,全國教師工會除召開記者會外,業已擬具《勞動基準法》第37條修正條文,明訂:「紀念日、勞動節日、其他由中央主管機關規定應放假之日,及勞工出席國民教育階段子女之學校家長日,均應休假。」俟立院開議後即可啟動修法進程。
依學校日辦理現況,目前必須以公假出席的勞動家長其實不多,卻是國家保障各階層家長平權參與教育的重要一步。
至於有關必須由個別家長負擔學校日請假成本的說法,不妨看看「育嬰留職津貼」係由勞保基金與公保基金補助的例子,當知國民的生育與教養,相當程度而言不僅是企業的公共責任,更是國家應盡的義務。
在完成修法之前,學校教育人員應以更為平權、同理心的態度對待全體學生家長,以確保弱勢家長參與教育事務的基本權利,讓不分階級背景的孩子都有在學校教育中自我實現的可能。
(全國教師工會文宣部主任)
</DIV><DIV class=yiv1280582203foot> </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