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2012/03/03教育桃源電子報】
發信人:彭如玉 e-mail:pjy5675@ms27.hinet.net
【教育省思】精英特訓的語文競賽
「將資源集中少數人,又集訓、又敘獎的語文競賽,訓練少數秀逸份子過關斬將,從班級、校內、校際、縣市直達全國,一路扶搖直上,把教育搞成精英特訓,對語文教育的推廣真有實質的效益嗎?」
「學生若得了獎,指導的老師或校長就可以敘獎,對將來的升遷大有裨益。」
PS:師專時期,因為「陰錯陽差」,我成了「代同學出征」的全國國語文競賽演講組選手,當然我也有幸接受了所謂的「特訓」,因為是「替身上場」,況且賽前換將乃乒之大忌,所以學校那次的成績當然不好看!可能我不是精英吧!哈哈!不過,我還是感謝生命中有了那麼一段的小插曲,也因為親身參與過,所以,對廖玉蕙教授所寫的內容特別有感覺,更訝異教育部這二十幾年來仍然抱著「窠臼」!
以下轉貼廖玉惠教授的文章
==========================================================================================
廖玉蕙:精英特訓的語文競賽
【聯合報╱廖玉蕙】 2011.12.22 02:27 am
前些日子,應邀擔任教育部主辦的一百年全國語文競賽的評審。
以為只是小規模的作文比賽,下了高雄高鐵站,被突如其來的大陣仗給嚇了一跳。等候的遊覽車好多部,評審不下兩三百人,規模堪稱浩大。光是張羅吃和住就所費不貲(評審搭飛機或高鐵來,住宿漢來大漢店,聚餐圓山飯店),遑論動用的人力和物力了。
教育部不惜砸下經費,年年舉辦這樣的比賽,所謂「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讓全國師生來個大規模的華山論劍,也趁此機會展示語文教育成果,看起來合情又合理。但同樣的活動舉辦超過一定年限,總得回過頭來檢視成果才是。如果勞民傷財之外,還落入窠臼,甚或逐漸走火入魔,卻仍援例埋頭苦幹,就未免不切實際了。
因為是全國性競賽,事關學校榮譽,所以各師範院校及中小學師生,無不摩拳擦掌,希望能為校爭光。有趣的是,每位參賽者都配備有專人指導,學生若得了獎,指導的老師或校長就可以敘獎,對將來的升遷大有裨益。因此,得失心使得比賽走了樣,本來是輕鬆的學習成果切磋,卻搞到緊張兮兮的舉辦特訓,將參賽者集中訓練,日夜打拚,以便大舉進軍。而十四種原住民語言或客語的師資不足,明明端賴家長指導,得了獎後,對該語言一竅不通的掛名指導老師,卻無功受祿,也非常不公平。
因為賽事已持續甚多年,為免題目重複,出題老師開始絞盡腦汁,務求艱深。譬如:字音字形比賽,一字多音及不常用的僻字紛紛出籠,如國小的「日削月朘」、「檇李」;國中的「黟然」、「覶縷」;高中考「覿面」、「芣苡」;老師要寫出「彝倫攸斁」、「贔屭」、「恫瘝」等,全是一輩子都可能用不上的僻字。何況,必須在十分鐘內寫完二百字,參賽者只能搶時間作答。而類似的集訓久了,再艱深的題目都難不倒後,語音比賽除了變身成為體育競賽—比速度之外,還相當吹毛求疵:二、三聲符號的一提一勾,筆畫還被要求須工整得符合比例。
今年,我受聘評審教師組作文。發現所有的文章幾乎成了統一格式。起承轉合外加八股地引證名言佳句、成語格言。參賽者顯然先背誦了不少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名言,然後再設法一一嵌合入文章中。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學生的學測作文根本就是這些老師文章的翻版,既無創意,也無心意,作文成為中外名人的嘉言競技場,幾乎沒有一句話出自肺腑。
另外,據說朗讀比賽的題庫約莫有三、四十篇古文,學生在學校先行反覆練習到抓狂,然後在評審面前搖頭晃腦、抑揚頓挫,近乎表演。朗讀的目的,是藉吟哦掌握文章的音樂性,幫助我們閱讀時了解聲情,或寫作時找到最適當的字,對學生而言,是很好的訓練。而這樣的比賽則完全失去提倡朗讀的初衷,朗讀變成拙劣且不好看的秀場,這樣的比賽到底為了達到什麼樣的目的!真的讓人不容易想清楚。
總之,將資源集中少數人,又集訓、又敘獎的語文競賽,訓練少數秀逸份子過關斬將,從班級、校內、校際、縣市直達全國,一路扶搖直上,把教育搞成精英特訓,對語文教育的推廣真有實質的效益嗎?強烈呼籲革新比賽內容及評審標準,甚至讓類似的活動適可而止,止於縣市層級,不必然得讓孩子翻越城市藩籬成為打遍天下的無敵手吧。
(作者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系教授)
※歡迎推廣訂閱:
桃園縣教育產業工會網站:http://www.teu.org.tw/
會址:桃園縣平鎮市中豐路236號(1樓)
電話:03-4280368、03-4283122
傳真:03-4283397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