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園教師會會務系統 ( http://61-219-67-210.hinet-ip.hinet.net/Default.asp ) -- 教育論壇 ( http://61-219-67-210.hinet-ip.hinet.net/ShowForum.asp?forumid=58 ) --- 台灣,妳的名字叫速食-只重經濟不重環保,重視省時忽略節能 ( http://61-219-67-210.hinet-ip.hinet.net/fbbsxp/ShowPost.asp?id=1025 )
作者︰test 台灣,妳的名字叫速食-只重經濟不重環保,重視省時忽略節能 台灣速食餐飲的普及率,全世界數一數二。文化的速食程度也不遑多讓。速食講究速度,不講究品質。施之於文化,就變成一炮而紅,雖然失之淺薄,只要名利雙收,有何不可。速食也講究流行,最好變成一種風尚,別人有,我也要有。別人去過,我怎可落後。別人做過,我做一做又有何妨。老先生、老太太初嚐漢堡與比薩只覺不堪吞嚥,勉強陪著兒孫就食,久而久之,竟然也習慣了。這是速食的另一個特點,它引人上鉤,容易適應。速食容易模仿,感染力特別強。它用速度征服了我們的腸胃,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思考,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環境,我們的一切。速食觀念深入台灣各個有形無形的角落,影響之快速、層度之深遠令人匪夷所思。這恐怕與深植於漢文化中的立竿見影觀念有關。 廣播電台與電視台節目流行開放叩應、訪問有趣人物,主持人收集各方意見,別人的故事、他人的想法,皆落入主持人的書袋,不久竟然集結成冊,出起書來。主持人不僅版稅入口袋,也速食化成財經理財、心理與親子關係、健康保健專家,享受名利雙收的速食快感。缺乏深度?那不是問題,把握當下的感覺最重要。反正,有為者亦若是。 別怪主持人遂行機會主義,觀眾不也爭相恐後,樂於表達一己之見,反正速食化一下內心的激情,「爽」就好。言論的速食化,砍斷了彼此間溝通的可能性。更慘的是,台灣的教育與教養,從來沒教過我們如何尊重別人的意見,如何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意見。說真的,台灣人真的不會溝通。溝通的目的,只是在溝通你接受我的意見,不是尋求最大公約數。雞同鴨講是無心之過,台灣人的溝通卻經常宛若駭客任務的最後戰役,極其慘烈。 我們的教育也速食化的利害。幾年前,某位教育部長推行讀書運動,瞬 近年來的「英文瘋」更是速食化的極致表現。全民學英文的理由是國際化,是與國際接軌,是提高競爭力。瞬時間,台灣朝野上下,無論官民,瘋狂投入英語復興運動,似乎全世界只剩下英語系國家。這些理由都非常充分,但都只是利害考量。充分瞭解世界各國文化,培養多國語言人才,似乎不再是精緻化台灣文化,擴展視野的必經途徑。於是乎,行政院推廣英語學習環境,要求公共場所所有標示都中英並列。有些大學則設置英語講課獎勵辦法,以獎金鼓勵用英語教學,要求學生以英文寫作,用英語作口頭報告。學生尚未學到作研究的方法,還要煩惱如何說英語。老師學生用洋涇梆英語交談,真會提高英文能力嗎? 台北市的主要幹道也非得標上第一大道、第五大街等美國式的街道名稱,理由是國際化。老實說,應該是美國化。除了美國,那個國家用如此機械化、速食化的方式命名街道?台灣喝過洋墨水的官員多在美國留學,不經思考,就以為美國化就是國際化。標上英文路標就能速食化台北成國際都市嗎?世界上主要的國際都市(如巴黎、東京等)多沒有英文路標,大家還不是趨之若鶩。要國際化,一定得充分的本土化。一個到處都是麥當勞、星巴客、英文路標、精通英語的計程車司機,卻毫無本土特色與異國風情的都市,在國際間毫無吸引力,頂多只是個高效率的速食化都市,稱不上是國際都市。這難道是我們要的嗎? 學術界也不遑多讓。近年來,台灣學術界充滿了焦慮感,忙著規劃幾年內要超美趕日,培養幾間國際一流的大學。新聞界動不動就問何時台灣可以產出本土諾貝爾獎得主。一切以排名與得獎為依歸。一個學者的價值就是發表了幾篇SCI論文,得了幾次國科會獎助。最近,各大學SCI論文數排名,在台灣引起軒然大波。有趣的是,筆者遇過許多為國外知名學者,大多不知SCI為何物。只有台灣和亞洲幾個國家,瘋狂於此道。許多國際知名學者一生所寫論文不多,可是篇篇擲地有聲,影響深遠。我們固然可以利用各種獎勵辦法,激勵論文的生產,卻不見得能提高國內學術水準。我們需要的是對學術研究完全投入的人才,而不是速食化研究成果的論文製造機。我們需要問的是國內的研究環境與人事制度是否具競爭力,是否能吸引年輕學子願意將學術研究當成一生的志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