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園教師會會務系統 ( http://61-219-67-210.hinet-ip.hinet.net/Default.asp )
-- 教育桃源第一期 ( http://61-219-67-210.hinet-ip.hinet.net/ShowForum.asp?forumid=86 )
--- 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思維 ( http://61-219-67-210.hinet-ip.hinet.net/fbbsxp/ShowPost.asp?id=217 )


作者︰superpower
發表時間︰2006/2/12 下午 07:23:20

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思維       歐石鏡

民國八十五年六月二十五日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落幕,揭示了往後的六大教育改革目標,將朝「締造教育改革新秩序」、「培養世界觀的新國民」、「推動活學活用的教育」、「立嶄新的學術風貌」、「加強人文的陶冶」及「開拓美好教育遠景」等方向邁進。短短四、五年的光景,我們已然進入了二十一世紀的知識經濟時代。伴隨著全球經貿政治及科技的進展,以及台灣社會變遷的潮流,新教育的措施,如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新課程、多元入學方案的實施,及聯考制度以推甄、申請方式替代,我們感受到教育劇變的洶湧波濤迎面衝擊而來。究其因探其然,科技的高度發展是催使今日社會急遽變動的主因,這種遽變使得人們無所適從,引發了許多衝突與價值的錯亂,而未來的轉變,勢必更強烈地震撼他們。台灣曾幾何時還是世界資訊工業的製造王國,如今面對知識經濟時代來臨的另一波衝擊,還來不及建立一套資訊社會的教育制度,卻又將面對另一股生物機電科技的波瀾。

縱然事隔三十多年,艾文. 托佛勒在「未來的衝擊」一書中所提出為了應付未來教育衝擊的理念,仍歷歷如新,堪足借鏡。他指出「我們必須由未來(而非由過去)來尋求教育的目標和方法」。在新的未來教育改革中,對一般人而言,教育的目的在增進個人的「對應能力」,去適應不斷變動的時代速度及經濟動向。變動愈激烈,我們愈需要為未來事務的形態、特性投以更多的關注。因而,光了解過去是不夠的!即使了解了現在也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學習如何去預測變動的速率和方向。歐洲未來學哲學家楊克曾說:「在未來至少應有三分之一的課程必須涉及科學、藝術、哲學等方面正在進行的工作。此外,我們並可進一步地去探測種種可能發生的危機以及解決這些危機的方法」。所以,培育訓練具有高度適應能力的人乃是未來教育的根本,使受教育者學習「準備周全以應付未來社會」的能力,產生對未來變化的好奇心與警覺性,乃是當代教育的任務。

基於上述對未來教育的思維,首先我們對九年一貫課程所揭示由下而上、學校本位,教學選擇權回歸教師、課程知識生活化、以學生為主的主題式教學等理念寄以厚望,對高中職五專多元入學的改革精神諸如發展學校特色、擴大學習內涵、促使國中教學正常化、減輕學生壓力、幫助學生快樂學習等亦給予正面肯定。然而,教育的改革,不可背離文化及社會背景。九年一貫課程引進了哈佛大學H.Gardner教授的多元智慧理論,其中所蘊涵的文化背景應作深入的探討與辯証,並加入東方文化內涵的智慧,全方位地遵循宇宙自然法則與人本精神,方能竟其功。Gardner的多元智慧教育理念架構乃根源自西方主流唯物哲學所建構的機械論,其文化內涵乃建立在以誠實求真的科學基礎上,即是以系統分析為方法,以簡約為手段,探求因果關係,而建立了專、精、深的高度發達的科技社會。近二十年來,人工智慧的研究中,會思考的電腦的發展始終無法達到預期的成果,促使西方科學重新尋求東方文化的智慧,其思維是整合的、自然的、宇宙的、生命的、人本的,有別於西方的分析、簡約、建構的模式,新的思維文化於焉醞釀中。近十年來,印度軟體工業每年以50﹪的高度成長躍居當前世界第二大資訊軟體生產國,有20﹪的世界佔有率,特別在千禧年的電腦危機中,協助其他國家解決電腦問題而名利雙收。預測未來十多年印度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軟體研發及出口國,其成功的原因在於印度發展知識經濟教育的成功。因此,新教育思維的建立,刻不容緩。至於舊知識要如何注入新的智慧,是我們必須敏銳感觸到的課題,中國近代的教育改革與發展,讓我們感嘆主事者只在表面上打轉,文化上的缺憾蒙蔽了許許多多的發展先機,我們一直人云亦云地在表面上繞,卻走不出自己的方向。日本及印度的成功,對照中國近百年來的教育發展歷程,中國傳統教育經1840年鴉片戰爭衝擊而潰敗下來,1862年洋務運動設京師同文館開啟了西學新教育引入,其後1887年張之洞的大力推展洋務教育,而有「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倡導,迨庚子拳亂之後,19021903年以日本維新的教育學制為本,張之洞、張百熙等人努力下倡導了欽定學堂章程,產生了子寅學制及癸卯學制,方才有了新教育的學校體系。接踵而至的康梁百日維新卻指出洋務派的西學,實際是「言西藝之事多,言政與教之事少」。嚴復更指「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盜西法之虛聲,而沿中土之實弊」。主張對西學要「端本務大」並引進西方的社會政治學說、哲學、思想來作為西學的根本。其後民初的胡適之倡導「德先生」、「賽先生」及「全盤西化」,這百多年來的教育發展過程,我們若跟1850年代日本明治維新之短短二、三十年相比較,以及新近印度十年發展知識經濟的軟體資訊工業成功的例子相比較,唯有正本清源地由文化根基做全盤性的檢視,才是「端本務大」之道。

其實,若干教育先賢的腳步,足供我們在教改路上追隨。如美國杜威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的目的在啟發與培養學生與生俱來的種種能力,發展應付新奇快速多變環境的創造力,及因應學生的自主潛能。教育不能只是一種知識的灌注,而是隨時在生活成長中尋求、提供、調適環境的方法。教育的工作在於使學生有克服困難的執行能力,養成與人相處應對交往的EQ,進而培養欣賞藝術的品味,學習科學的知識、方法、與訓練,並養成尊重他人權利的良心;英國懷黑德的「教育的自由和技巧」指出教育的目標在「專、精、深、博、善」,專門的知識為進步的基石,廣博文化素養帶領到高尚的藝文及深奧的哲學境界,最後以宗教的德育來培養責任感及心靈的尊敬心;法國馬理丹杜「人格教育」及「人性及教育的目標」中,指出教育的目標在啟發人們的發展潛在動力,追求知識、智慧、判斷力和美德,來自塑為有人格的人,並以此涵詠為文化、民族精神的傳承及保存人類文明成就。教育的基本在培養愛真理、善、公正、質樸、無邪、快樂、敬業樂群、合作,其最終目的在於創造「善人」而非「學人」,我們期盼經由教育的改革能達成尚書堯典所載「帝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又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的境界。 


桃園教師會會務系統 - Powered By BBSxp

Copyright 1998-2005 Yuzi.Net
Powered by BBSxp 5.16/Licence © 1998-2005
Script Execution Time:1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