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園教師會會務系統 ( http://61-219-67-210.hinet-ip.hinet.net/Default.asp ) -- 教育時論 ( http://61-219-67-210.hinet-ip.hinet.net/ShowForum.asp?forumid=182 ) --- 文化局、教育局,合作夥伴?各自為政?善用文化局「館校合作」,創造新的教育模式 ( http://61-219-67-210.hinet-ip.hinet.net/fbbsxp/ShowPost.asp?id=2539 )
作者︰superpower 文化局、教育局,合作夥伴?各自為政? 善用文化局「館校合作」,創造新的教育模式 文/行政組組長范姜仲宇 現今九年一貫課程中,鄉土課程、藝術與人文課程、綜合課程、社會科領域……,在教材及實務面的資源是相對貧乏的,而在地的文化館舍便可彌補不足,讓學生們能夠在學校教育之外,藉由校園巡迴展或館校合作的方式,透過與作品的直接接觸、素人藝師的現場創作、學校教師的講授教學、學生以不同媒材實際創作等過程,創造在學校教育外不同的學習面相。 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以來,強調學習與生活結合的課程特色,希望促進學校發展符合地方特色與運用地區資源的學校本位課程,鼓勵教師進行協同教學與統整課程,在此趨勢下地方文化館自然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在館校合作之多學科的學習模式中,學校可依各館舍的特色、學校特質、學生特性以及社區屬性,善用館舍資源創造新的教育模式。 臺東縣的南王國小,為了因應「鄉土教育中融入社會和環境教育」之教學單元,協同臺東大學及國立台東史前文化博物館編排課程,在專為老師提供服務的教學資源室,借閱到史前館出版品,並利用這些資料進行教案設計。接著,南王國小將設計完成的教案回饋史前館,增加教學資源的典藏,讓其他學校也可以分享其教學成果。 筆者先前與本會彭理事長應文化局邀請,在「各地方文化館之學習單創作研習」中與現場文化局各館社的工作人員經驗分享「目前學校內,在九年一貫課程有關藝術人文領域及鄉土教育的實施狀況」,才發現桃園縣竟然擁有8個【註】在地文化館舍,相當值得與學校結合,作「館校合作」課程。 我們常發現學校教師要獲得完整的「館校合作」資訊並非容易,所以,有許多精心設計的課程卻無法有效發揮實質的效果;而當日研習的分享中,文化館人員表達他們非常願意走出館舍與學校建立合作管道,但是諸多問題讓計劃始終停擺! 「文化局」的的資源原本可以透過「教育局」落實,適時提供相關資源,幫助老師教學更生動,卻因為文化局與教育局長期各自為政,沒有合作夥伴的作為,讓文化局擁有的仍然是冰冷的文化館社,而教師的資訊仍然是零零落、找不到適合的館社…!這樣的落差原因在於: 1、學校行政單位大多以教育局公文為遵循對象,對於文化局卻相對冷漠與敷衍。 2、同在桃園縣政府,局(文化局)與局(教育局)卻顯得遙遠,難以整合溝通、付諸行動。 3、文化館(社會教育)與學校(學校教育)彼此之間的相互了解非常有限。在行政上也分屬不同的系統,彼此之間的資訊或觀念交流的機會十分少。 4、交通問題最為頭痛,多數學校仍須靠交通車才能到達館舍活動,而學校經費十分拮据,因而放棄。 5、學校本身課程便已繁重,無暇再進行長時間的館校合作開發課程。 6、往常文化館舍大都只提供參觀、欣賞活動,缺乏更生動、深入的的合作模式,以致興趣缺缺。 以上幾點問題根源來自於軟體部分居多,本會建議:桃園縣教育局應站在統籌主導的地位加以規劃及協調,納入文化局及輔導團的資源運用;初期以「種子工作坊」的方式,建立館校合作模式,供其他學校分享,並可利用「巡迴文化館」、「親身體驗活動」、「文化館即第二個學校」、「以老師為對象的研修活動」……來達到統整課程及豐富深化教材的目的。 長期以來,教育局在多元文化及多元學習的努力與投注相當消極,如果這個教育的火車頭動不起來,如何豐富整個教育的歷程,期許桃園縣文化局及教育局協同合作,為學子創造出更多元、更生活化的學習環境。 【註】桃園縣8個在地文化館舍:桃園神社歷史文化館、復興鄉角板山賓館、大溪鎮美華國小陀螺館、、蘆竹鄉長流美術館、復興鄉基國派老教堂文化館、龜山鄉眷村故事館、大溪鎮展示館 中國時報 C2/桃園新聞 2007/01/20 《教育達人專題》館校合作 教育生活化 【黃文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