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走出去,把新納進來--改版說明
彭如玉
接任桃園縣教師會理事長以來,我經常想:桃園縣教師會還能為社會做些什麼?對於這個社會的脈動我們探觸了多少?
三年來,與幾位桃園地區長期關懷文化與環保朋友們相識,啟動了深藏在內心中「疼惜桃園」的心情!共同的理念讓桃園縣教師會與這群疼惜桃園的朋友們接軌:原來早已有人在默默的關心桃園這塊土地,只是一時之間找不到一個恰當的對話園地!因此,桃園縣教師會邀集了這群關心文化及環保的朋友們共同耕耘這塊園地,我們叫她「教育桃源」。
因為桃園是要被教育的,你我可能是教育者,也可能是被教育者,唯有透過不斷的對話,桃園的藍圖才會更清晰;也唯有透過不斷的分享,經過教育的桃園才是你我共同的桃花源;因為我們有個共同的目標:尋找桃園的生命泉源,因為桃園不該是北區六縣市中文教界的缺口:「教改災區」、「文化沙漠」!我們希望重新形塑桃園的新形象,尋找桃園的生命力!
我相信社會的改革是可以透過教育改革的,而教育改革的工作絕對不是關在教室裡就能完成的事!於是我們有個想法:如果把老師的心與社會接軌,把社會的新納進來!老師不僅可以做教育改革,更能做社會改革的工作!
我常自問:桃園這塊土地,我們生活的家,除了每日上班領薪水之外,我們曾經與她做過些什麼對話?
九月一日起我們將對桃園區全體教師(含大專)及公務機關於發行『教育桃源』三萬份。在此感謝所有為這個刊物催生的朋友們,更希望「教育桃源」會是牽繫你我的共同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