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怪現象之十一: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記功嘉獎制度
http://wwyy44.blogspot.com/2011/12/blog-post_03.html
最近當我在媒體看到這些因為學童午餐回扣事件,而在媒體現身的大校長們時,不禁倒抽一口冷氣。
原來學校行政人員,粉多人是以搞錢為目的的在辦學呀!而縣府的行政督導單位,也是以灑錢、花錢為目的的在辦教育呀!
行政體系與學校人員長期互利互助,專搞些與學生、教育搭不上線的活動。
怪的是偏偏就有那麼多行政人員願意灑熱血,浪費寶貴的時間去配合演出,使得教育局營造出一陣陣熱鬧非凡的辦學績效。
在這些活動背後,最為奧妙的就是中小學老師的記功嘉獎等考績制度了。
為了提升行政人員的參與熱情,靠著這套記功嘉獎制度,行政體系高枕無憂的混過了四、五十年。
這套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賄賂式的嘉獎制度,就像根大骨頭般的,全程制約操控著所有想要更上層樓的老師們。
行政人員或是主動或是被動的爭取機會,辦活動,有了活動,有了排名,則記功嘉獎。有心「向上」的老師們趨之若鶩,為了搶這根骨頭,有時不惜明爭暗鬥、相互廝殺。
靠著這套積分嘉獎制度,也培養了諸多所謂的「人才」。
但是這些能辦活動、能做績效的老師們,時時刻刻考慮的,到底是自己的升遷,還是學生的受教權益呢?這實在粉讓人懷疑!
而這套源於戒嚴時期的獎勵升遷制度,說難聽一點ㄦ,其實是一種現代型的「愚民政策」。與古代科舉,差別不大。
這也是使得多數行政人員不重視學童的受教權益〈多數人是說一套,做一套〉,學校變成功利主義墳場的主因。
教育難道沒有自己的目標與目的嗎?教育一定要用那些奇奇怪怪五花八門的活動來帶動嗎?老師們在教育問題上都沒有自己的看法與疑惑待解嗎?
我認為午餐回扣透露出來的訊息是,我們的甄選人才,培育人才的管道與過程,有著極大盲點,這不單單只是「法治教育」概念不足的問題,而是整體教育環境早已「道德崩盤」的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