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教育觀點看教改災區 張子良
桃芝颱風重創了台灣許多的縣市,天祐桃園。又如同歷次的颱風一般,沒有什麼太大的災害,這是上帝給的恩賜。然而對於下一代相形地十分重要的教育界而言,本縣可謂是全國最嚴重的災區。有許多人身陷災區不知其苦,也有人不明究裡而身受重傷。筆者以學生家長及社區一份子的身分,願就教育的多元面提出一些看法與本縣的教師朋友共勉。
以社區教育而論,本縣到現在沒有一個以社區為本位出發的社區大學。現今在全國各地推動的轟轟烈烈的社區大學,姑且不論它的成效是否達到當初推動者之所預期,但是很明顯的它已在全國的各個縣市造成了文化紮根的效果,像文山社大、青草湖社大,都已經為當地的社區總體營造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反觀本縣有的,只是附屬在某些政治人物之下的所謂社會大學或老人大學等,對於社區民間活力的激發,看不出任何的功效。
就民主教育而言,我們也不幸擁有全國最完整的負面民主教育示範,號稱民主聖地的桃園,我們有一個公開反對教師組織教師會以及堅持由官方操控校長遴選過程的教育局長,在報章上看到這段過程的新聞之時,當家長的還必須仔細地告訴孩子—那不是真正的民主,真正的民主是建立在對於選舉過程的尊重與參與者的信任之上的。
我們也依然看不到美妙而多元的文化教育在此生根,雖然本縣有全國最豐富的族群,足以創造出優質的多元文化。但是,我們還有公開在市中心公園砍樹的市長,公開說桃園是沒有文化的地方的市長,公開說親水文化是沒有價值的市長,公開要把百年文化資產的桃園大圳加蓋炒作土地增值的縣長,公開地砍了老樹再重小樹,說要綠樹滿桃園的縣長,還有…。當孩子問我桃園有什麼好的地方可以告訴別縣市的朋友?為什麼別人的縣市可以討論的故事這麼多時,我總是很困惑,美麗的家鄉桃園難道沒有一點值得提的文化特色?
有好山好水的桃園,卻講不出一點足以自豪的鄉土風情。多數的學生不知道鄧雨賢是誰?不知道桃仔園古堡的歷史,不明白為什麼中壢市的廟現在只剩下那麼一兩間?河洛孩子不會唱歌仔戲和布袋戲,客家小孩不知道客家八音和山歌,竹籬笆長大的小孩也不會哼京戲。但是他們也有一些共同的特色,例如他們大多花了很多的時間學美語,結果讓他們看起來很像美國人卻又不太會講英文;長大之後也十分哈日,但是依然不能和桃太郎來對口交談;他們也大都不太習慣學母語,大多數是成天喜歡用沒有捲舌的華語來做溝通。我們的鄉土教育究竟想教些什麼給下一代?真是令人「粉」想不通。
桃園縣在社區教育、民主教育、文化教育、鄉土教育上,很明顯地都是和他所擁有的經濟地位與社會發展是不相稱的。以一個經費運用額度在全國排名第二(僅次於台北縣)的縣份來說,我們不但在這些教育的各個層面都排不到前頭,而且還可以說是幾乎敬陪末座,這無論如何是說不過去的。藉助於本刊提出一些個人的看法,願以此收拋磚引玉之效,則桃園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