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erpower
|  |

 蝑剹����蝝�:蝷曉����𩑈 蝬� 撽� ��:2072 蝷曉���穃馳:191561 蝮賜䔄鞎潭彍:680 閮餃�𦠜����:2005/9/1 擃� ��� ��: �銁蝺𡁶���:
|
|  | No.1 |
| 天堂的孩子 ──從建中資優生自殺談起
中壢高中教師 范文瑞
今年三月二十六日的凌晨,隕落了一個年輕聰慧的生命,彼時,媒體及各界未深入了解真相,即將這不幸的事件歸因於「功課壓力導致資優生自殺」;而這個事件在喧騰了幾天之後,就在其他更多的八卦話題中被人們逐漸淡忘了。 我在六月底,收到了由昔日師長寄來的「維箴塗鴉」──這是建中高一資優班、學業成績全校第一名的林維箴同學過世後,其導師廖老師及同學所為他編輯的紀念集,其中收錄了林維箴同學自小學至高一的作品、週記、書信,及其師長、同學的追思。我在讀完此書後,發現日前媒體的報導和各界的看法,與事實或有出入──林維箴同學之所以結束年輕的生命,實和功課壓力沒有太大關聯。我哀痛林維箴同學的遽逝,亦欲藉此令人深深惋惜的事件省思一些問題。 由林維箴同學的文字與其周遭人們的描述,可以約略得知林維箴同學是一個聰慧、沉默、喜愛閱讀和思考的學生,對於時下年輕人所喜歡的,一概不喜歡,常采取「冷眼旁觀」的方式觀看這個世界。他的目光是犀利的,思考是敏銳的,加上他日常大量閱讀各種書籍,從而對世間種種現象提出質疑,更進而質疑存在的本質與意義。林維箴同學在自傳中是這麼寫的:「這又好像我常常在想的一個假設情況:『假如我不存在這世界上,這世界會變得怎麼樣?』然而當我在這樣想的時候,就表示我已經存在了;而假如我真的不存在,則這個我所想像的假設情況也就隨著我的消失而一同消失了。‧‧‧我無法證明『我存在』這個命題是對或錯‧‧‧我亦可說:在我的意識中,我存在,世界就存在;我消失,世界就消失。」;對於科學的看法,在他的自傳中寫到:「科學的成功,是由於主觀與客觀的分離;但是科學最大的侷限,也是由於主觀與客觀的分離。‧‧‧所以我可以理解,在科學的侷限之外的,一定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我無法想像當主觀與客觀統一,亦即不再有人我之分,人即是我,我即是人時,這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人類會以什麼樣的型態存活?‧‧‧所以我認為科學與信仰不但今天沒有矛盾,將來也永遠不會有矛盾。科學有永恒的侷限,永遠被主觀與客觀的分離所限制。信仰是建築在這一侷限之上的原理,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在這高一層的原理中,我們可以看見真善美的統一‧‧‧」。他在週記中又寫到:「可曾想過一些自然現象的存在‧‧‧究竟有什麼意義嗎‧‧‧難道我們的存在為了這是一個較為安定的結果」;在他的寒假生活札記中,更可見類似的思考與困惑,「當你在追求自我的過程中,你究竟想要個怎樣的世界?」,直至他寫下「也許當我在真正死亡之時,才能夠體會其中的真正意義,現在我只能用我的知識,去臆測瀕死者的痛苦與哀愁」‧‧‧。在本書所揭露林維箴同學的文字片段,雖然無法完全呈現其思想全貌,但是在此有限的資料中,已足以令人驚異其遠超越同儕乃至一般成人的思想層次。在這價值混亂的混沌世代,一般成人連「人」存在的意義都未思及,遑論建構出足以終生奉行的生命價值觀,我們卻在一個十六歲的少年身上看到誠實面對生命,致力於建立人生價值觀的掙扎,在他的一首短詩中隱約透露些許訊息: 「堅持 不被黑暗所吞噬 堅持 不在光明羽翼下藏身 堅持 在混沌中找尋自己的顏色 堅持 我的堅持與不堅持」 只是這場掙扎的結論我們無從得知,卻看到如此令人扼腕太息的結局。 在這本紀念集中,我們還可看到林維箴同學的導師廖老師在他身上所付出的心力。廖老師支持包容這個獨特的孩子,除了指導他閱讀,引介老師與他通信,邀約學長與他晤談,更時時在週記中與他交流溝通;就在「笑語融融,以為已靠近此生心靈」之時,他,斷然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為何林維箴同學做了這樣的選擇? 根據林同學的學長所言,課業壓力對林維箴同學而言並非巨大的壓力,而建中124班對媒體報導的回應中也提到:「以他超凡的智慧,真正能困擾他的,絕不是世俗的課業,而是對生命的疑惑。他的死,不是不夠堅強,不是畏懼壓力,而是在思想上太深、太遠、太真,對萬事萬物看得太透徹,因此產生許多我們不曾想過的疑問,而他卻沒有去找能真正和他心靈交流的朋友」。從這個個案我們可以發現,某些自殺的學生不一定是因為課業壓力或感情因素而選擇走上絕路的;林維箴同學在自殺前未留下遺言,因此我們不敢斷言他的死因,但身為教師的我們可以藉此案例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一、 教師注意到學生在學習能力與個別性格的差異,但能否也留意到學生心理層面的差異? 二、 如果我們遇到一個知見、智慧在我們之上的學生,我們將用什麼態度看待他? 三、 雖然我們擁有熱情、願意付出,但囿於個人的人生體證有限,當面對如林維箴同學般特殊的學生,總有關懷不到的地方,我們該尋求那些外援來幫助他尋找生命的出口? 四、 在一切都在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如何建立做為一個「人」終生不變的價值標準,應從啟發自我的反思進而得到自覺並產生力行的動力,當今引領世界的偉大思潮無不是發軔於此,身為教師,自己是否也曾深刻地思考過? 五、 「教育」是老師與學生間、也就是生命與生命間的相互激盪、感動,所以教師的一切作為便是一種生命型態的展現,那麼教師該如何養成足夠的專業能力及提升個人的人生智慧? 六、 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該如何融入有關探索生命意義的課程?而這些課程,不一定是有形的課程,並非只是由文字堆砌起來的知識,或是試卷上可憑藉記憶作答的試題,也不是外觀熱鬧的活動而已。 關於以上的問題,我們沒有提供制式的答案或解釋,那是因為每位教師的人格特質和經驗不同,我們期待在本文之後能激發更多有關於此的思考,並希望身為教師的我們常具有自省和覺知的能力。 林維箴同學的自殺,讓人悲痛失去一個未來可能的傑出思想家或科學家,但也讓我們看到彰顯在廖老師身上的教育愛。也許有些悲劇是人力無法阻擋的,可是在這悲劇背後,那微微閃爍著的光和熱,日後當會慢慢凝聚為溫煦如日、清明如月的光亮和智慧,照引那些仍迷惘著的生命。 謹以此文向廖老師及曾為林維箴同學努力過的人們致敬。 | |
|  | �䔄銵冽���橒萼2006/2/12 下午 07:27:01�� | IP儭�撌脰�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