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則訊息
「正確推動十二年國教」系列座談會
如果半吊子推十二年國教,台灣教育會有大災難。
政府可以慢點推動十二國教,但是不可以半吊子推動十二年國教,否則會給台灣教育帶來巨大的災難。而目前政府的推動方案,還欠缺專屬財源、專責機構、同儕均優等三個要素,其中以缺少專屬財源最為關鍵。
延伸十二年國教和延伸九年國教不一樣,延伸九年國教是要解決「患寡」的問題,當年學校不夠老師不夠,沒法讓應屆學齡生都有國中可以唸,所以延伸九年國教是要多設學校多聘老師,把不夠的需求補起來。而如今高中職總數夠多,老師人數也充裕,一個國中畢業生平均有1.2個升學機會,所以延伸十二年國教不是要解決患寡的問題,是要解決「患不均」的問題,國中畢業生的升學機會存在著四個不均:公立與私立不均;高中與高職不均;都會與非都會不均;明星與非明星不均。因為存在著四種不均,所以構成了:縣市金字塔、社經金字塔、學校金字塔、學生金字塔等四個教育金字塔。而延伸十二年國教就是要去縮小這四個教育金字塔,讓國民不管住在那個縣市,住家附近都有學校可以就讀,讀起來經濟負擔都很輕,而且不管讀那所學校,裡面的課程、師資、設備、同儕都不錯。
在定義十二年國教之前,我們得先講一個名詞「後期中等教育」(簡稱後中),是指我國十五歲到十七歲這個年齡層的各種就學機會,包括高中、高職、綜合中學、實用技能班、建教合作班、特殊教育學校、五專前三年、理念學校、在家自學等九種學習型態。而實施十二年國教之後,後中+國中+國小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其前九年為強制教育,只有一種課程;後三年為非強迫教育有多種學校和多種課程。
什麼是十二年國教?十二年國教就是「國民基本教育的均優質化」。在國中部分做好性向試探、職涯輔導、補救教學,學芬蘭花資源把每個學生都帶上來;在後中部分花資源讓各地後中的就學機會接近,而不是較集中西部都會區;花資源拉近公私立就學費用的差距,讓低社經家庭負擔能減輕;花資源促進各地教育財政平等,讓各校的課程、師資、設備都不錯;花資源增加學生的選修、自主學習、專業導師(professional mentor),使精英與非精英學生都能獲得相應的幫助,是謂適性學習。
當學校漸次朝向「均優質」化邁進,家長就漸漸能接受社區就近入學、學生性向入學取代考試分發。學校「均優質」化的程度與家長不接受免試入學的程度,恰成反比,前者高後者就低,前者低後者就高。要擴大免試入學,就得推動均優質化縮小教育金字塔。做不了均優質化就無法擴大免試入學,最後就變成「把現況包裝起來貼個標籤叫做十二年國教」。
但是要做均優質化得花多少錢啊?如果在過去非少子化階段一年至少要四百五十億,未來少子化階段平均一年需要兩百億。但是目前在府院的規畫中沒有這兩百億的專屬財源,所以就變成讓教育部擠錢來湊,全面排擠國教、高教、幼教、社教、資教等每一個教育施政項目,讓教育品質全面下滑;而這樣擠這樣湊,還是湊不出足夠的錢推動均優質化,只夠送錢給老百姓進行政策買票。而均優質化到不了位,擴大免試入學就會落空。國中升學壓力依舊,國中生學習扭曲依舊,只是徒然讓教育品質全面下滑而已。骨牌一張推倒一張!第一張倒下的骨牌就是「專屬財源」不到位。
那如果花了這個錢,國家和國民能得到什麼好處呢?有以下三方面至少十六點好處:
一、推遲升學壓力,還給國中正常的學習空間,以提升對學生有意義的學習:
1.伸張了人民的學習權,有助於每個人的自我實現。
2.學生為應試而虛耗的時間減少,有意義的學習增加,能力會提升。
3.避免惡性競爭扭曲學生人格。
4.學校均優質化,低分組群學生受益大,有助低分組人數減少。
5.比馬龍效應,使高分組群學生,學得更好。
6.重視補救教學,學生基本能力被拉到一定水準以上,陪讀現象減少。
7.適性學習使精英學生的性向更能發展。
二、增加台灣的制度資本,有利於形成「創造性勞動力」,幫助產業升級:
1.從小學國中後中,一路重視生活實踐,尊重動手能力。這才能救技術教育的「魂」。
2.適性學習將強化學生組織情報,應用創新,溝通行銷的能力,走向微笑曲線的兩端。
3.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大多數的工作機會已經需要後中以上學力的狀況。
4.不堅守人為的升學瓶頸,社會每年可以減少人民投入升學競爭的500億元成本。
三、促進社會公平
1.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會使社經落差自然擴大;只有讓每個人都公平取得更多的「有效」教育,才能縮小貧富落差。
2.停止考試分發入學才會終結教育經費依社經地位反向分配,撕裂台灣社會。不是像現在高社經家庭,拿走公立學校就學機會,學費低、國庫津貼又多;學費較高、國庫津貼少的私校,反而多數由低社經家庭就讀。
3.同儕是重要的學習資源,學校之間同儕均優才可以弭除教育隔離。
4.教育公平可以增進多族群的合諧。
5.教育公平可以增進社會階層流動。
府院就是沒提供十二年國教專屬財源,我們怎麼辦?目前各個教育團體已經聯合部分的藍錄立委,在立法院推動立法,預備在未來十年內每年提供十二年國教200億的專屬財源,十年共計兩千億,用以提供均優質化所需的各項基本建設。
這兩千億如果放進目前的教育預算體系,會宛如將一杯水倒入沙子當中,錢花光了什麼事也沒做成。所以立法中還規定在行政院建置十二年國教推動辦公室,運用每年200億的專屬財源,達成下列任務:
1.規畫並妥善運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專款預算。
2.協調各級政府調整學校之硬體、軟體、師資,促進學校之均質化與優質化,以幫助學生適性學習。
3.規畫有效措施,縮短學生學習落差。
4.均衡各地就學機會。
5.透過學雜費補助合理減輕家庭就學費用負擔。
6.分階段實現高級中等教育免試入學。
7.每年諮詢社會各界意見,動態調整推動計畫與預算。
而本次列車的系列座談,第一個目的就是向大家說明法案的內容,修法的策略,以及探討大家如何出力去幫助修法成功:該打那些電話,該寫那些 Email 。
這項立法本來極不容易成功,但是由於明年 1.14 同時選舉總統和立法委員,給了我們通過法案的最佳時機。坐失這個時機,我們就是笨蛋。坦白講民間各教育團體為了補捉這個時機,已經準備足足超過了兩年。 9.21 立法院新會期選舉各委員會召委,往後我們的法案得經歷連署、提案、院會交付委員會審查、委員會大體討論及逐條審查、二讀前協商、院會二三讀。有心人士只要暗中讓其中一關卡住,法案就不會過。而沒有各位同胞做後盾,我們便沒有力量去突破修法的重重險阻。
各位同胞,我們策動這次系列座談的三十個教育團體,不求名、不求利,只為結合各位同胞做好十二年國教,改變未來數百萬學子因惡性競爭而扭曲的生活、扭曲的人格。還望您不吝前來相挺。
在明年 1.14 之前通過修法,拿到專屬財源,只是取得正確推動十二年國教的頭期款而已,如果連頭期款都拿不到,後續根本不必再說了。
在立法院之外還有一樣很重要的變數:爭取馬英九或蔡英文兩位總統候選人其中一位公開承諾提供十二年國教專屬財源和專責機構,那對立法的通過將大有幫助。但是請注意:我們只能收現金(法案通過),不能收支票(口頭承諾)。如果不是法案通過,誰當選上總統,對提供十二年國教專屬財源、專責機構這張支票,十之八九必定要跳票。
要做好十二年國教,必須請藍綠兩邊的立委就十二年國教議題休兵,而我們這些籲請藍綠立委休兵的社團和國民同胞,自己當然必須先就十二年國教對藍綠兩陣營都友善接觸,擱置自己的色彩傾向。
資料豐富,錯過可惜
本系列座談備有手冊資料,內容包括五大部分:一是關於本列車的說明,二是教育部完整版的十二年國教方案說明(約50頁),三是藍綠立委的修法提案以及我們的修法推動策略說明,四是各界對十二年國教具有洞見的剖析,五是關於十二國教課程發展的拋磚引玉。
教學不改變,十二年國教就沒意義
實施十二年國教一環扣一環,其中學生由「應試教育」的學習典範走向「適性學習」的學習典範,更是核心的環節,此點不能推進,十二年國教等於完全白做了。
十二年國教的政策核心在教學改變,由應試教育轉向適性學習。如果實施了十二年國教,大家還是在搞應試教育,天天考考考,那就根本不必推動十二年國教了。
真正的十二年國教會將升學壓力推遲到後中升大學,理論上可以還給國中正常學習的空間。這也使得補救教學成為可能。在不實施十二年國教的情況下,社會是以「升學率」來衡量一所國中的績效,升學考試的各種因應手段越來越專業,各國中只有投入心力在「考試選手」的前段學生身上,才能產出績效。花時間精神在後段學生的補救教學上頭,做得再好,升學績效產出仍為0。我們可以堅持主張:老師會一本教育良心去春風化雨,也一定可以找出一批高尚的奉獻者,不管升學率本著良心進行教學。但是決定大局的仍是系統性激勵的方向,當系統性激勵的方向往東時,少數逆流西行的人是改變不了大局的。
解放出正常學習空間之後,國中有意義的學習可以增加;也提供多元適性學習的可能性,進而奠定「創造性勞動力」的形成基礎。但是教師的素質並不會因為宣布實施十二年國教而自動提升,所以解放出來的正常學習空間,未必會被老師們充分運用。建立教師專業職涯發展,終究還是必須進行的改革。
目前國中、高中的課程教學現況離十二年國教所希望的新典範距離太遠,我們在本系列座談的參考資料中也提出具體的課程發展實驗,預備實作出新課程,來提供部分解答。當然這只是拋磚引玉而已,目的是吸引出更多專業人士投入十二年國教課程發展的領域。
如果專屬財源到位,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很多,其中之一是開啟中小學一個「專業為王」的新時代,這需要去連結全國 5% 各學科的高專業教師。未來的格局必是 5% 的老師「共創」90%的老師「共享」,而不會是 100% 的老師都在「共創共享」。以 5% 的老師「共創」 90% 的老師「共享」來支撐十二年國教的課程發展夠不夠?我們認為這已夠了!
在未來專業為王的時代,公開格式、開放課程、自由軟體、自由教材將幫助學校由轉播知識的角色,走向陪小朋友組織知識的角色;而教育也由用教師的個人資源幫助學生學習,走向用全天下的資源來幫助學生學習。這方面的著墨,是我們這個系列座談手冊資料所特有的。
推動十二年國教是全民的事
真正的十二年國教是台灣社會典範轉移的一環。社會典範轉移涉及三隻腳:思想觀念、典章制度、資源分配。就思想觀念而言,十二年國教需要用「學生的學習權平等」價值觀去取代過去流行的「成績較好的孩子有較高的學習權;成績較落後的孩子有較低的學習權」的舊價值觀;就典章制度、資源分配而言,十二年國教要去縮小國土、社經、學校、學生四大金字塔,這就動到了目前社會的根本性結構。
這麼大的事情需要很多人的幫忙才有可能成就,只交給官員處理,做死了也難以完成。我們不是在自己支持的立法草案中規定:行政院十二年國教推動辦公室必須「每年諮詢社會各界意見,動態調整推動計畫與預算」嗎?所以每年本來就應該有類似本次列車這樣的社會意見溝通平台。
這次列車的第二個目的,就是找出方法去連結全國各方關心十二年國教是否正確推動的同胞,形成支持十二年國教各項措施的公共參與網絡。這個網絡形成之後,日後要怎麼溝通,怎麼協同合作,自然會有答案。目前我們已經驗證了全國各地有足夠多的團體肯誠心合作,而透過團體間的合作,可以支撐起全國性的公共參與網絡。大膽設想:如果做好累積工作,以今年為團體基礎,每年都能簡易地辦理「列車」活動,三年內輕易就能達到22縣市、50個協作團體,2000名支持者的規模。這樣能幫的忙就很大了。
當然這一切的起頭是今年的列車要走好,各位要肯出來參與。從立法到推動,十二年國教都能看到公民參與的影子。
收費說明
本系列座談不收費,不供餐,提供手冊、資料。
但歡迎小額捐款,做為民間長期推動十二年國教的基金。
各場次日期及地點
<DIV align=center></DIV>